姓氏:

拼音:Wāng

族谱

0

收录人数

0

浏览记录672

祠堂查询

安徽省安庆桐城市双港镇区白陂塘汪氏祠堂

作者:若若

阅读数:217

时间:2019-09-26 15:52:57

石桥汪氏白陂塘祠堂,坐落于桐城市双港镇区(原属桐城西乡双铺)。

石桥冲汪氏宗族

白陂春波漾漾,夏荷田田,秋光溶溶,冬雪皑皑,四时景色各异,行人流连忘返。

祠堂东北边,梵天城、高陵山兀自独立,开屏列障;南边,大沙河蜿蜒西来,滔滔东去。祠堂背山面水,得天独厚,于平野人烟处巍然屹立。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小时候,父亲常说根本在桐城罗岭石桥冲,那里有老祠堂。白陂塘汪与我们同宗,出了个清官汪志伊。那个时代祠堂、家谱被列为封建迷信而遭摧毁,而“石桥冲”“白陂塘”根植于我幼小的心田。如今,石桥冲划归安庆宜秀区罗岭镇小龙山(巨石山)社区,虽地缘割裂,却割不断血脉相连。

谱记石桥汪源于徽州休宁方塘汪氏。元末,族祖云卿公(唐代越国公汪华之长子建公后裔)自方塘迁桐,公见“石桥冲峰峦耸秀,乔木清幽,遂居焉。”房下人丁兴旺,瓜瓞绵绵,均尊云卿公为迁桐一世祖,族人于石桥冲建祠以祀列祖列宗。后因老祠毁于洪水,于乾隆11年重建,该年,族系于白陂塘建祠,便是本文所指的白陂塘祠堂。历史上曾遭水患蚁患,祠堂均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复。民国时期,族人于祠堂创办白陂塘族立小学。20世纪的“文革浩劫”,汪氏祠堂被拆建小学,最终夷为平地,徒留部分遗迹。

新世纪初,全球华人寻根问祖不断升温,祠堂、宗谱成了热词。石桥汪氏分别于1996年、2013年八修和八修补修宗谱。白陂塘族人为保护祠堂原址积极努力,2009年合族向海内外族人倡议修缮白陂塘祠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2011年,气势宏伟的汪氏祠堂修复于原址,堪称石桥汪氏史上又一辉煌创举,也是天下汪氏的众望所归。

祠堂呈轴线对称分布,共分三进,首进跨门为屏门,左右设账房、天井。天井下水道青砖砌就,为老祠遗存。连接首进和中进是偌大的院落。

“百善孝为先”,青砖院墙上的《二十四孝图》如:啮指痛心、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百里负米、弃官寻母……图文并茂,寓意深刻。墙角的桂花树依老祠布局而栽,现已根深叶茂,桂花的香气奔放而内敛,兆示族系繁盛,处世有范。

院墙东西侧天井式套院各设花池,池内天竹摇曳着生机,鹅卵石铺就的地面亦为老祠遗存。最显眼的是屹立于院中古色古香的祠亭,亭上叠亭,飞檐翘角,八角八仙,分列成趣,名唤“八仙亭”。微风摇响风铃,似慈母叮咛。

中进为议叙堂,是宗族办重大活动议事之所,屏门正上方“敦睦堂”堂号的匾额字大如斗,非常醒目,笔力拙朴敦厚,“敦睦”二字启示后代厚道传家,和善为本。

后进的寝堂是祭放列祖列宗牌位的地方,“天地君亲师位”的牌匾高高在上,正下方供放“平阳郡汪氏始祖颍川侯之神位”,两边各供“南迁始祖文和公”“越国公世华”“迁桐始祖云卿公”之神位。寝堂里四时香火袅袅,烛光闪闪,庄严静穆,“祭,如在”无处不在,仿佛闻到祖先的气息。

迈出祠堂高高的门槛,一对刻着五蝠龙云的巨型扁石分立于大门两侧,这也是原祠的遗物,历经二百余年的沧桑,石刻的图画仍清晰可辨。祠堂朱红色的大门正对着汪汪一碧的月亮塘,蝠兆福,水兆财,寓意人旺财旺。

两棵高大的银杏树如挺拔的卫士坚守在祠前的场地上,据说为族人捐栽。站在门前的广场上,门楣上“汪氏宗祠”的题字笔力雄厚,令人瞩目。

马头墙及檐口的壁画:“四郎探母”“金殿献才”“魁星点斗”“五老观画”以及“暗八仙”“松鹤图”……栩栩如生,引人遐思。原祠的对联已散轶,然留白处意味深长,“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期盼汪氏名流再添无价墨宝。据知,老祠堂在当时所有祠堂中,无与伦比。现今祠堂的主体已大功告成,仅余两侧的耳房等后续工程。相信不久的将来,在汪氏族人共同努力下,祠堂将全景式展现于世人。

白陂塘祠堂不仅以其独特的人文价值、非凡的古典建筑闻名遐迩,更因族祖汪志伊的名臣风范而光宗耀祖,显赫一时。从小就爱听“汪志伊慰亲”的故事,以及“白菜尚书”“豆腐总督”等家喻户晓的传说。

汪志伊不仅是一位清官,也是一位文学家,他的《官鉴辑要》《荒政辑要》《稼门文钞》《汪氏家范》等传世著作,无不阐述为官为人的道理,弘扬国学与桐城派文风,别具一格,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现书于祠堂内墙的对联:“孝悌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便是对志伊公举孝义重教化思想很好的诠释。令人欣慰的是,汪氏后裔无论是为官还是为民,经商抑或创业都无愧于先祖。

如今,白陂塘汪氏祠堂不仅获得市文物保护,同时引起地方政府和媒体的高度关注。祠堂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彰显丰厚的宗祠文化。

双港镇产业发达,史上被誉为“小香港”,趁着政府再造文化之乡的东风,汪氏族人正群策群力,着手将祠堂打造为桐城西乡的文物景点,打造继“六尺巷”和谐礼让文化又一个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现存桐城文庙门前的一对石鼓,为原祠旧物,珍藏于桐城博物馆的63块原祠碑刻,系清代名流梁同书、袁枚、姚鼐、钱大昕等人的手迹,经拷贝后陈列于祠堂。一代名臣汪志伊勤政廉洁的故事,将以图文的形式展示于世人……

随着农耕文明逐渐被城市文明所替代,不少汪氏族人在外发展,或迁徙他乡,然而,树高千尺落叶归根。想家的时候,有一个地方可寄托乡愁;累了的时候,有一个地方可抚慰心灵,这就是我们血脉相连、同宗共祖的祠堂。

走进祠堂,如同走进久违的故乡,走进心灵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