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

拼音:Wāng

族谱

0

收录人数

0

浏览记录672

祠堂查询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观珠镇汪氏祠堂

作者:若若

阅读数:195

时间:2019-09-26 15:38:08

观珠汪氏宗祠,是茂名电白观珠镇境内一间保存较好的祠堂,始建于公元1828年(清道光八年)。由于汪氏族人的精心维护,该祠堂到二十一世纪初仍保存完好。宗祠建筑和文物体现出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该祠堂在二十世纪,一度作为学堂(即学校)使用(观珠镇中心小学一度在祠堂里面办学),为观珠镇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  。
2009年9月,汪氏宗祠被评为电白县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6月,被评为茂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0月20日,升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观珠)汪氏宗祠外文名Wang's Ancestral Hall (of Guanzhu)所处位置广东省电白县观珠镇西街始建时间公元1828年(清道光八年)曾经用途学校文物级别(茂名)市级

观珠汪氏宗祠简介


宗祠获相关称号时的揭牌仪式宗祠获相关称号时的揭牌仪式
观珠汪氏宗祠,位于广东茂名电白观珠镇观珠社区居委会的观珠中心幼儿园内(小学已整体搬迁)。始建于公元1828年(清道光八年)。废科举学校后,1913年起,该祠堂一度辟为小学,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为止。1998年,汪氏族人对该祠维修时翻新了瓦面。2009年9月,电白县文化主管部门公布其为电白县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挖掘和保护汪氏宗祠其独特的历史、艺术价值,2011年6月,汪氏宗祠被评为茂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0月20日,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观珠汪氏宗祠外观与规模


翻修前的汪氏宗祠翻修前的汪氏宗祠
汪氏宗祠门前,横额嵌有苍劲有力的“汪氏宗祠”四个字;大门两旁,联曰:鲁公世泽,越国家风。
该宗祠坐东朝西,为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主轴九开间,采用古代三进格局,建筑布局层次分明,给人一种匀称的美感。里面的空间宽敞,厅堂高大雄伟,雍容大方。在厅堂的两侧,匀称地分布着大小厢房,各有回廊通道,里面行走自如。各个天井使光线充足,空气流畅。该祠的门楣、门框、门墩、门槛以及支撑屋梁的柱子都是选用上等的石材精雕而成。推开汪氏宗祠的大门,游客会感受到一股古朴清香的气味。宗祠里面好像艺术的殿堂:建筑风格独特,古朴典雅,祠内壁上图写禽兽,画彩仙灵。
翻修后的汪氏宗祠
翻修后的汪氏宗祠
该宗祠建筑中的梁架、斗拱、雀替等木构件都饰以精美绝伦的雕刻装饰,其刀法精细,技艺高超,生动传神,惟妙惟肖。许多舞台上的历史故事,被民间艺人搬上汪氏宗祠的栋梁上,这些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巧妙结合,处处寄寓着汪氏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与憧憬。雕刻中既有以传说故事为题材的,也有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又有以祥禽瑞兽为题材的,又有以吉祥文字类为题材的。如:日月神、李世民东征、三羊开泰、龙凤、麒麟、花鸟、福禄寿等吉祥物为图案背景的雕刻品,均是采用优质的樟木为原料,樟木木质坚硬,带有独特的防虫气味,不轻易被虫蛀,是优质的建筑材料,同时其纹理清晰,也是雕刻的上乘木材。栩栩如生的雕刻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游客走在汪氏宗祠,就如同步进一个艺术的殿堂一样,步步是景,处处是传说,令人目不暇接。另外还有优良的地下排水系统,经历了一百余年,从不堵塞,充分体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观珠汪氏宗祠历史脉络


观珠汪氏宗祠观珠汪氏

清朝皇帝赐匾
清朝皇帝赐匾
观珠汪氏世代崇文尚武。据考,仅在清朝中末期,汪氏就出了不少武举人,其中有:清道光甲辰科举人汪元彬;清咸丰壬子科举人汪玉兰;清咸丰辛酉科举人汪玉麟等。其为国家作出了贡献,不少人还受过圣上赐封的褒奖。翻开浩若烟海的典籍,并结合《汪氏族谱》,游客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载有不少关于汪氏历朝受册封(赠)的史料记载。其中有:汪元椿封武功将军;汪润孙赠武功将军;汪玉麟受封为宣武都尉等等。更难得的是,宗祠内还保存着三块分别是乾隆咸丰同治年间受圣上册封的牌匾。

观珠汪氏宗祠维护历史

翻新前的宗祠内部翻新前的宗祠内部 
汪氏宗祠,是电白县内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祠堂建筑,是一座典型的民间宗祠式艺术建筑古香古色的传统建筑,建于公元1818年,到二十一世纪初已经有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如今汪氏宗祠依然保存完好,与汪氏族人的精心维护密不可分。
汪氏宗祠保存最完好的当属墙上的雕刻作品。这些雕刻之所以保存得这么完好,后面还有一小段故事的,那就是在文革期间的“破四旧”运动中,汪氏族人为了保护好这些雕刻品,试图避开红卫兵的恶意破环,他们费尽心思,最后决定把一些黄泥浆抹上去,意图将这些雕刻层层掩盖,使它与普通墙体的外表一样,连宗祠内外的石柱也用石灰粉刷得通白,就这样巧妙地幸免于难,真是令人倍感欣慰。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汪氏族人才把屋梁上的雕刻品,小心翼翼地逐一清洗干净,所以呈现于世人面前的木雕刻品依然是原始的雕刻品,其美轮美奂,光彩依然,历一百八十多年而不朽,更是弥足珍贵。由此可见,汪氏对宗祠、对文物的保护意识是超乎常人的。 

观珠汪氏宗祠学堂历史

省级文件标志省级文件标志
汪氏宗祠曾是一个培养文人学子的教育学堂。1913年,电白县第七区(今观珠)第一小学在此成立(今观珠镇中心小学),首任校长为汪穆棠。该学堂为国家、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著名学者、土壤学家谢申先生(已故),是从这里毕业出最早的一批学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谢申先生回乡省亲期间,第一时间到母校(即当时以汪氏宗祠为教学区的观珠镇中心小学)参拜、缅怀当年的启蒙恩师,追忆当年求学时的难忘情景,并呼吁社会各界:要好好保护先人遗留下的心血(注:即汪氏宗祠),因为这是历史长河、沧桑岁月的见证,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著名书法家、原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汪铭珊和原深圳龙岗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深圳电白乡亲联谊会会长廖寿伦以及中共电白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梁小江等领导,均在这里留下童年求知时期难忘的时光。二十世纪末汪铭珊主任回乡省亲期间亲笔为祠堂题字于中进思贤堂;己丑年春,梁小江回到阔别多年的母校叙旧,期间题七言绝句,诗曰“风尘岁月锁深堂,归燕新栖玳瑁梁。最是春回伤景处,檐红依旧掩书窗。”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新的中心小学教学大楼落成后,汪氏宗祠才退出了办学的历史舞台(2017年,中心小学整体搬迁至新校区 。尽管如此,汪氏宗祠内却仍然可以见到许多当时办学的设施。由此可见,汪氏世代对文化教育的追求与向往,使汪氏宗祠更加充满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