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

拼音:Dài

族谱

0

收录人数

0

浏览记录697

祠堂查询

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大路乡后硐村戴氏宗祠

作者:若若

阅读数:182

时间:2019-09-25 16:50:00

也有以地名命名堂号的,像“广陵堂”,是扬州一带戴姓钟爱家乡的秉性象征。“清河堂”则是河南境内戴姓以家乡清水自比的情怀。查来查去,唯独没有找到我们白马湖边戴姓的“介锡堂”。我问两位老者,这堂号究竟是表现什么意境,他们都张口结舌,说不出道理。我肚里虽然有几滴墨水,却也很难理解,只是一片茫然。

这里我又想起洪武赶散的传说,会不会这些戴姓人真是从江南迁徙而来,他们还在世世代代不忘故乡,因为那里有锡山、有无锡,要叫子子孙孙永远推介自己的故乡,也许我这理解是误导了,这种望文生义不知是否有道理?

祠堂大院内的24孝图

老者接着就同我谈起当年祠堂的规模和活动,他们都很有兴致,一位谈,另一位则在补充和修正。戴氏祠堂建筑在水网地区是鹤立鸡群,三间正向,砖木结构,小瓦飞檐,两边是东西厢房偏屋,中间是庭院,前面是围墙门垛,门垛上方是堂名牌匾,有一副高达八尺的黑漆大门,两个铜门鼓金光闪亮。门上一副对联,是通过线凿雕饰的,不容易模糊,每年过年都有人用笔涂一遍漆。

我问那副对联的内容,一位老者懂得点诗文,想了一会说:“人依田地戈相护,共戴一天乐融融”。我用笔记了下来,发现此联意境很美,只是对仗不起来句式也不够工稳。那老者说题联的老祖宗可能是一位很有威望的闲官,他很随意地撰写两句,门族内多不识字,就是说错了也听他的。

他们还告诉我,当年正堂中央的牌位是一位叫戴尔广的祖宗。是单名牌位,说明终身一人,无儿无女。本来有绫纺长卷记载,说戴尔广姓佛,年轻时就曾剃发为僧,老来还俗还乡,将积蓄买了几十亩地,并建了一座戴姓家祠堂。老者记得祠堂里的牌位都是无儿无女没有后人的,死者归天多是门族集体筹钱安葬,后把牌位放在祠堂正堂给全家族人历年供奉。

老者还记得祠堂偏屋还放有驾轿、龙灯、花船,这是每年举行家祠节搞庆典娱乐活动用的,还有枷、板等家法刑具,从他们记世起并没有看到使用过这些刑具。我还记录了一些戴氏家祠祭祀文化活动的具体形式及举办方法,也算是对早年祠堂有了较全面地了解,至于我问及一些家祠民歌民谣,家训家规条目,老者都说记不清了。

老者还告诉我,到他们一代都已经接受党和政府的教育了,建国前后南闸第一所公学国文馆就建立在这里,到一九五四年兴建区林南完小,因祠堂有园沟位置太小,后搬迁到一里路以外,祠堂拆了,其砖瓦木料盖了一排教室。那一次戴姓吃了最后一次团圆饭,念经超度,将两笆斗的祖宗牌位堆起来烧了,新政府新思想,老祖宗就不要再留念老家了,西天路上一路走好。

老人话语中没有抱怨,还表现了几分浪漫,口里念叨着,“死了死了一死拉倒,留那牌位还有什么用”,看他们这种开明中也有伤感。我不禁有所感触,目前国家号召挖掘农村的传统文化遗产,如果戴姓祠堂能保留到今天就好了,因为那里面存放的毕竟是超过百年甚至达几百年的乡野文化遗存。在博物馆里是很难见到的,对乡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都会有很大好处。

这里,我倒想起了一个问题,戴姓的“戴”字笔画很多,上小学时一帮小友猜字谜,都说“十八笔”就叫“戴”。为什么在文字简化改革时没有将它简化呢?书法家们也很喜欢写这个字,说这个字的结构美,既严实又灵动。我想新社会新政府新生活对戴姓还是宽容的,难怪那副对联写的“人依田地戈相护,共戴一天乐融融”。作为一个很普通的群众文化工作者,我有心“寻踪戴祠堂”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