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

拼音:

族谱

0

收录人数

0

浏览记录666

祠堂查询

广东省普宁市流沙西陇村杜氏祠堂

作者:若若

阅读数:574

时间:2019-09-25 15:38:01


杜氏房祖祠,俗称城祖祠。

城祖即杜宗城,号开城,清乾隆太学生,墓在马山,系杜大木长子,其后裔杜以旺曾任镇江总镇。

清乾隆《潮州府志》与清乾隆《普宁县志》卷七之孝行篇中,均有关于城祖的父亲杜大木的传记:杜振林,字大木,童时习读,每一过,辄成诵,十八游胶,庠试皆优等。母早丧,事继母至孝,尝值母疾,勤事汤药,衣不解带,午夜自祝于天,愿以身代。适为家人窃听,闻其情词哀切,止之曰,前娘还君一身,何以愿为继母者代,振林曰:吾惟不惑事我母,奈何有母而爱我身。诸弟多庶出,抚之无有异亲,分财帛则多予,置产也则均分,至老怡怡无语言相忤。都人士佥以为国字之徒。

放置于祠堂东厢的清代匾额——德并敬姜。

木匾左起分别是:

赐进士癸酉科解元文林郎知普宁县事张讳宗崐;普宁县儒学训导署教儒事云XX为。

德并敬姜。

太学生杜钦著之;母太儒人清富林氏立。

这块古匾品相较好,虽然,匾的下面几个字已经很难辨认,但至少在普宁,是难得一见的。据祠堂管理人员介绍,这块木匾在破四旧时期被藏起,近期才被重新找回来。

西陇的英歌。

城祖祠外西侧。

南寨门外的西面池与水门仔溪。

居介绍,老寨分为二个片区。主片区,是杜氏聚居的街座。而另外片区,是原来古西陇杜姓以外的姓氏居住的街座。由于各族群的发展,他姓先后迁出西陇,仅余杜姓独居。

西陇老寨俗称寨内,明洪武年间设计规划重建。据传,西陇寨内厝局方向的设计含寨门的选址均为虱母仙设计,寨内总体格局座东朝西,主座三街均为下山虎厝座,均走龙虎门,意蕴藏龙卧虎,周环以厝包,厝包之外筑寨墙,并于南面寨墙各筑寨门一座,北面寨墙留寨门(没有厝顶),并于寨之西南、东北各植榕树一株,寨墙之外周环以溪流,溪流之边植物之以竹,意为有成有德,亦前成后德。

南寨门。

南寨门内。

在老寨南门曾立有石刻几方,后来有的被当做路板,有的被打断。而如今,是连一方都难寻,不知所踪。

幸运的是,在2008年,由原普宁市侨联办公室主任杜光怀拓得一方原置于南门处的石碑文。该碑刻原立于寨门,后移置于老祠——承先堂。其内容如下:

廉明县主马太爷献语碑

特授普宁县正堂加五级马()审得县民庄寿长与杜秀川等争山互殴一案。缘杜秀川等始祖杜竹轩自唐代创居土名古洞寨,该处与马嘶岩相连,周环山田地埔。上至赤领尾横()为界。下至浮山鼎地为界。中央之()()领至象地为界皆其粮业。旧籍粮载;潮邑五七图,黄册花户杜启昌、杜仕俊、杜振()、杜世兴、杜振生、杜振基完纳后由潮割普粮。载绒七九甲系,杜启昌子孙分摊完纳。查府县各志,确有迹据。因川祖竹轩公又迁于西陇乡,居住与山相离较远。庄寿长倚族大丁多,见其柏木茂盛,妄思占砍,杜秀川等不甘,向阻庄寿长。随掩赤岭原名更名高埕岭,架祠()为筑墓,忤勒情节瞒控,而杜秀川亦以庄寿长恃强将伊祖赤岭粮山柏木占砍。仗杀伊男,杜阿部等请赴控。太县亲诣该山查勘,土名马嘶岩鸡心领古洞寨,()岭各山相连。与府县志所载:周环山田,一语相符。而古洞寨基址现存质之地保()等咸称该山土名委系赤岭并非高埕岭,各邑其为杜姓赤岭粮山,已无疑义,庭讯之下,()庄寿长、庄元雄、庄阿登等供认不讳,本应从重究惩,姑念两比皆为乡邻,从宽将庄阿苏薄责以敬,并取庄阿登等,日后不敢再行滋事。甘结存案,断令杜秀川等将土名马嘶岩鸡心领赤岭古洞寨等照粮数管业,监碑划界亦不得超占自贻,伊()杜衅端仍取两造遵依附鉴()判。

乾隆五十九年四月十一日。

走入老寨南门。

建西书屋与良星公房祠。

良星公房祠。

良星公房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后多次重修。该祠奉祀的是杜孟喜,为西陇杜氏开辈子孙。

清乾隆《普宁县志》文学篇记载:杜孟喜,字良星,邑庠生,髫年(指童年)进泮(即考中秀才)性恬静,嗜学甘淡薄。尝与太史林景拔、孝廉黄大卿、明经王奇芳、同庠蓝鸣高结庐于马嘶岩,讲明理学,吟咏自适,有古学者风,知名之士多出其门,刺史许嘉其学行,匾曰:熙朝儒宗。(良星十六岁考中秀才,后在同林景拔、黄大卿、王奇芳、蓝鸣高等在马山讲学收徒,再后来转林景拔、黄大卿、王奇芳等登入仕途,良星公转行医,他乃西陇儿科之鼻祖)

建西书屋,俗称书斋仔。

建西,良星之长子,清乾隆年间西陇的建西私塾创建者。据说清乾隆年间西陇考中的秀才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这里和良星祠在20世纪初为西陇承先学校分教点。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在世)建西的后人从事教育事业的人数达40多人。

走入老寨内北六街(南一巷)。

老寨中门内侧。

走出西陇寨内北六街。

绕过良星公房祠,走入西陇寨内北五街(南二巷)。

某座墓造的石联:禄马当朝上玉街,生龙作祖开金局。

奇岛公室。

人去后大门紧锁的“世文医寓”。

位于西陇老寨中心区域,北五街东面的杜氏祖祠承先堂。

杜氏祖祠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清乾隆及20世纪后期均有重修。

这便是西陇始祖杜竹轩及二世祖杜西陇的祠堂。

唐安史之乱后,由于政治极不稳定,贼寇四起,社会极不安定,民不聊生,为避战乱居住在福建莆田湄州岛上的杜氏兄弟四人迁居澄海莲阳,后逢灾情,杜竹轩携带家眷迁居马山古洞寨,不久,大颠禅师(731一824)云游至此与杜竹轩结识并一道学习研究佛法相得甚欢,因而杜竹轩将粮山施舍给大颠修道场弘扬佛学,净化民风。为了使这个道场有赖以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杜竹轩又将马嘶岩前的田地施为香灯。

因为马嘶岩寺地处深山,交通不利,社竹轩又再携家眷迁往平原地带。来到果陇,因此地处于驿道之边恐后世遭兵祸而再迁现在的东栅居住,不久得贵子取名“西陇”。当时,由于社会动乱不安,贼寇四起,危害民众安全,杜竹轩挺身而出,带领乡民捍御一乡,乡乃以安,又在荒年开仓赈济乡民,多行仁义,功盖一方。由潮州府上表朝廷得到封赐都尉官,才被载入府县重要人物史册。西陇是竹轩的单传儿子,聪明好学,文武兼备,谦虚谨慎,勤劳勇敢,在建设家园和荡平贼寇,御寇捍卫家乡的斗争中是杜竹轩的得力助手。为了改善水利,他带头开辟了公婆母池及通往西地的水门仔渠。随着地貌水利的改观,杜氏财丁兴旺,村风大振,到唐开成元年(836)杜氏出了第一名秀才杜云壑。同时,杜氏子孙为了追念其先祖杜西陇的功德,把村名改为西陇村。

杜西陇生五子。长子弘刚,五子平原,二子迁居南海县(即现南海市)一带,三子迁居丰顺县一带,四子迁居紫金县一带。弘刚、平原留在西陇居住,后来杜弘刚和杜平原的后代又先后迁居普宁市麒麟南坡管区溪头村、潮阳市贵屿镇浮山村和海丰县梅陇镇长港村。

透过门缝望杜氏祖祠内部应接所。

北五街东面寨围屋山墙的悬鱼装修。山墙上都长出榕树了。

寨内朝南厝包。

奕世流芳。

寨内北四街(南三巷,即中巷)。

敬祖公室,杜氏仕字辈子孙,大木之七弟。

废弃的八家公厅门楼上的榕树。

韬祖公室。杜以韬,清乾隆初年继杜以旺之后任阳江总镇。

旺祖公室。杜以旺,杜宗城之子,清乾隆初年阳江总镇。

老寨南门直入阳埕东面的贤祖公室。

贤祖,是杜大木之三弟,现已在西陇市场处修建有贤祖祠堂。

贤祖公室北侧,北四街西端的建筑。

新寨门内侧。

西陇新寨门。该寨门于清代新建,故称新寨门。

在新寨门看寨内。

老寨内有六条街,但走到北三街时候,发现里面长满了草木蔓藤,建筑不再规范,路不再好走。据介绍,里面原来是外姓居住的片区,所以建筑街道均都没有怎么规划,比较散乱。

往贤祖祠方向。

杜氏贤祖祠。

贤祖祠外的西陇市场。

往回走,去梅坑祠。

往新寨门方向,去梅坑祠。图中左边是西面池,右边为老寨寨墙,寨墙后,便是良星公房祠及贤祖公室。前面左上角的建筑,便是“蟹地”的前腿。

西陇新寨门外的老式店铺。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这里是西陇的集市。

与老寨西南侧城祖祠正对面的杜氏房祖祠。俗称梅坑祠。

梅坑祠位于老寨西北侧,始建于清乾隆中期,后多次重修,20世纪50年代为“合作社”,2010年起重建。

修建前的梅坑祠,由杜兄拍摄提供。

合作社的印记。

西陇老学校,建于1959年,校门80年代重建。

清末至民国初,西陇全村有良星祠、仕南公厝、梅坑祠和老下进的老爷厝等四所私塾;1924年,四所私塾合并办起公校,校址设在杜氏祖祠承先堂,定名为“承先学校”;1959年,在天后古庙西侧,新建起十多间宽敞平房作为承先学校新校舍;1989年,西陇村筹备新建新校址,1993年,承先学校新址建成,即现在的西陇小学。

天后古庙及天后宫广场。

位于西陇村后新厝西侧的天后古庙,是一处很有意思的神庙。

据说,杜氏三世祖杜弘刚的一个后代出外谋生迷失路径,住宿于沿海一座天后庙中,遂祈祷妈祖指点迷津,妈祖显灵化雀带其安全回乡。其亲人念妈祖慈善功德,便建庙敬奉。奇特的是,庙中供奉的不是一尊妈祖像,而是三尊,西陇人称为大妈、二妈、三妈。原来的妈祖庙中只供奉一尊妈祖像,但因妈祖神威显赫,许多外村人都来礼拜求签,有求必应。由于妈祖的显赫,故而,有一天,妈祖神像被人暗中“请”去奉祀,西陇村民只好重新雕塑一尊妈祖像。过不久,被“请”走的妈祖像神奇的“飞”了回来。于是,庙中便有了二座妈祖像。后来,西陇人又遵从妈祖旨意,再塑一尊神像。结果,变成了今天的三座妈祖像。

往后新厝方向。

后新厝,清末民初的小洋楼。

另一座小洋楼。

又一座小洋楼。

小洋楼前的下山虎厝局巷中。

准备离去的路。

六家口公厝前的路。

六家口公厝及桃果池。

西陇后新厝的六家口公厝,建于清光绪年间。

建西长房之六子邦模公单传国育公,国育公育之高、之夏,后之高、之夏各育三子,堂兄弟共六人是为式辈,堂兄弟六人亲密无间,该家族自邦字辈至式字辈共四代人没有分过家,后因家族人口多达到一百多人,家务繁杂,方不得不分家,该公厝为式辈兄弟六人同建,自式、联、元、光、世、京六代。现在该家族人口已达1000多人。

六家口公厝前的路。

西陇下祠堂方向。

西陇下祠堂厝局。

弘祖祠,也称下祠堂。以房界区分,弘祖房头派系称为“后厝”,而平祖祠的平原派系则称为“前房”。

杜氏弘祖祠。

一世祖杜竹轩,字均莆,唐代以避世,自闽入潮。初创古洞寨,后二徙果陇。因泽谷深渊,再移西陇,传嗣二世祖西陇公也。西陇公传嗣三世,长房弘刚,四房平一。公居兄长。(其他兄弟分疆他乡)弘祖有二男,长子曰:田舍,次子曰;云壑。二公忠厚,积德流芳。从开基至今,屈指一数已二十四代矣!海内海外,人数众多,拒不完全统计,多达万余。人人从事正业,各司其长,士农工商,商家巨富,岐黄妙手,能工巧匠不乏其人,声名远播,代代比馨,裔孙谨记,代代发扬弘祖祠的兴建:祖祠建于公元1930年(民国十九年),分金辰戌(xu)兼乙辛,堂曰:济美。祖祠吉地,龙气壮旺,瑞气呈祥。东坐连江,绿水环绕,面向乌石,毓秀灵钟,南面翠绿,郁郁葱葱。北岭芝兰。四季飘香。祖祠座东向西。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规模也颇具壮观。公好生之德以荫后人,子子孙孙万代吉昌。

祖祠葺修

自公元1930年至今(指1991年),算来已有六十余年矣,由于时间较长,加之祖祠地处村之东北侧,四面受风,风吹雨打,多年失修,虫蛀之声,隐隐可闻,残破不堪,危如累卵,子孙见之,望祠兴叹,党的政策,改革开放,祖祠葺修,势在必行。房老倡议,人人赞同,于是成立修祠领导小组,泰国:松耀、香港:胜发,明潘,楚旋,内地:开汉、木贵、元映、英文、明瑞、镇利、亚评,光长、绍卿、式文………精英成立,领导有方,各司其事,筹资有方,人人热心,出钱出力,共筹资人民币一万六千多元,精打细算,堪当称赞,奋战半年,于一九八六年(丙寅)竣工。祖祠复修。容光焕发,面目全新,红楹紫角,,雕梁画栋,鸟兽鱼虫,人物画卷,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真是金碧辉煌。裔孙见之,拍手称赞,并择吉于1986年农历十月二十九行祭,举行晋主庆典。

弘祖祠前。

往西陇下进方向。

下进新局前的田园。

下进寨门。

西陇下进:梅坑后代一支于清乾隆年间迁徙到这里定居,同时果陇庄氏一支也在此定居,杜、庄和睦相处。相传某年正月游神,庄氏鞭炮打不响,后求教于“三山国王”,老爷要庄氏向东搬迁,于是,庄氏才搬迁到现在居住的地方,但仍怀念曾经住过的地方,于是就把新搬迁到的地方命名新下进。

下进寨门前的清代古井。

下进寨门前去往西面的土路。

下进寨门外,一个蔗缴构件。

寨围屋的水山墙悬鱼装饰。

走入寨门后,东侧。

下进寨内西侧。

在寨内站于寨河边看河另一头的田园耕作。

下进寨内洋楼。

走出下进寨,往下进新局去。

下进老人组颐园,三山国王庙。

下进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