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

拼音:Cáo

族谱

1

收录人数

1

浏览记录798

祠堂查询

浙江省金华磐安县仁川镇洋庄村曹氏宗祠

作者:若若

阅读数:770

时间:2019-07-12 16:52:02

祠堂外景

  洋庄村位于仁川镇西南方向,距镇政府2.5公里,该村较之周边村落地势较高,呈狭长状分布,群山包围的洋庄有一片宽阔的平地,俗称平样,村庄因此而得名。洋庄村下辖洋庄、下村、洞桥头、上村、下坑5个自然村,有农户近500户,村民主要种植药材、香菇、蔬果等。该村历史底蕴深厚,有求雨、七星塘的传说,有胡介正、李雄真等人文景观,有与国清寺同时建造、卢湛曾召集党员于此开会的证因寺,还有保存较好的大会堂两座和曹氏宗祠等,十分适合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祠堂内景

曹氏宗支繁盛派衍龙门

  洋庄村的房子依山而建,将车子停在路边,步行不到200米就到了曹氏宗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口池塘,水面碧波荡漾,垂柳依依。曹氏宗祠白墙黑瓦,立于垂柳之中。村民曹仙有告诉记者,2年前,祠堂四周的外墙因为墙体倾斜严重,已经全部进行了翻修,但墙体所用砖头为当年的旧砖,所以看上去还是保留了祠堂原有的韵味,与周围的现代砖头混凝土民居形成了鲜明对比。
  祠堂大门前是一块空地,祠堂大门正上方悬挂着一块刻有“曹氏宗祠”的牌匾,该牌匾为修缮祠堂后重新刻制。推开祠堂厚重的大门,曹氏宗祠内景便一览无余。据县文物办资料记载,该宗祠建于民国,坐东朝西,占地面积505平方米,由门楼、后堂、南北厢房及天井组成。门楼三开间,建筑结构为穿斗与抬梁相结合,九檩前后用三柱,前檐柱牛腿雕有人物故事,其他构件雕有花卉等图案。天井两边设厢房,建筑结构为抬梁式,三檩前后用二柱,牛腿雕有花卉图案。后堂三开间,建筑结构为穿斗与抬梁相结合,七檩前后用四柱,前檐柱牛腿雕有狮子图案,明间檐檩雕有牡丹、金鸡、凤凰。柱础为鼓形、方形,地面灰土。天井用卵石铺砌,屋面为硬山顶,盖阴阳合瓦。
  置身祠堂中央,感觉清朗开气,毫无倾颓衰败迹象,环顾祠堂四周,牛腿上的貔貅、人物雕刻栩栩如生。宗祠正中位置悬挂着洋庄曹氏第一代祖先曹国生的画像,后殿横梁上有红匾一块,上书“任姒流徽”四字,落款是“缙云知县纪禄,崇祯壬午年”。古以兄妻为姒,弟妻为娣,而“流徽”的意思是“流传的好名声”,匾文的意思就是“兄长,您老婆的好名声永远流传”,在男尊女卑的宗祠里挂这样一块匾,实属不可思议。
  后殿立柱上刻着鎏金对联“祖德辉煌才传虎繍,宗支繁盛派衍龙门”,据曹仙有介绍,洋庄的曹氏与冷水镇白岩村的曹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据《龙门曹氏宗谱》记载:“周武王之弟振铎分封于曹(鲁西曹邑),以后子孙即以曹为姓,此乃我曹氏之鼻祖也,东汉平阳侯曹参之二十世孙,温州永嘉人介夫公磕,于唐天宝年间来缙云县任括苍五云尉,任满后隐居白岩,此乃龙门曹氏之始祖也……”白岩曹氏原称五云曹氏,曹字在缙云叫做独直曺,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因曹氏宗祠迁址龙门山下,故又称龙门曹氏,继后子孙在冷水镇白岩及箬坑、泗岩上处、仁川洋庄等周边地区繁衍生息,已有多年历史。

前檐柱牛腿

曹仙有和曹氏宗祠的故事

  今年70岁的洋庄村村民曹仙有清楚地记得,这座祠堂是在1944年11月完工的,因为比他大4岁的曹郑仓出生的那天,刚好是祠堂上梁盖瓦的大日子,他一出生,他的父亲就抱着他到这祠堂里来。建造祠堂所用的砖瓦,都是出自当时洋庄本村的窑厂,因为窑厂产量低,光烧窑就烧了三年左右时间。说起洋庄第一代祖先曹国生的故事,曹仙有面露难色,“我听父亲说,曹国生又叫曹大宝,是我们洋庄曹氏的第一代祖先,据说当时洋庄只有七八户人家,当时曹国生和村里的几个年轻人都参加了太平军,结果回来的只有曹国生一人。我大概是曹氏的第三十八代子孙。其他的事情,因为长辈甚少提起,我知道的也就不多。”
  在曹氏宗祠建成后十几年,洋庄小学就开设在祠堂内。曹仙有的父亲是个地道的农民,但他深知知识的重要性,为了让孩子读上书,他从深泽乡屋楼村请了一位教书先生,教室就设在祠堂后殿西侧,一个老师只带了2名学生,洋庄小学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设立的。“等到我读书的时候,附近村子里的小孩都到这里来读书了,最多的时候有4个班,请了4个老师,每个班都有40几个人。”曹仙有说。祠堂四个角落都被隔成教室,后殿正中悬挂着一个编钟,一到上下课时间就会有学生负责打铃。“那时候大家读书的积极性很高,天没亮就早早来读书,教室的门锁着,大家就坐在门堂里读,除了来上学,平常也会有很多人到祠堂里玩耍。”曹仙有回忆。直到1983年,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洋庄小学搬迁到了村里一座新建的楼里。

红匾

  曹氏作为村里的大姓,曹氏宗祠在本村具有很高的威望。在文化大革命之前,祠堂的后殿是洋庄村民摆放牌位的场所,村里的老人过世后,都把牌位供奉在祠堂内,表示对逝者的尊重,最多的时候,整个后殿都摆满了牌位。“文化大革命时,这些牌位被当作‘破四旧’对象搞掉了,以后这个祠堂就闲置了。”曹仙有说。
  在往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曹氏宗祠总是安静地伫立在洋庄土地上,有村民借用祠堂堆放过粮食、香菇等,也有工厂曾经租用祠堂用于生产,但祠堂里的一切都没有被破坏,那些青砖黑瓦、立柱牌匾依旧静静地叙述着曹氏宗族的过往。
  年逾古稀的一位当地村民告诉记者,“龙灯相会”是周边几个村庄的传统习俗,每年元宵节,各村祠堂都会迎龙灯、唱大戏,方圆几个自然村,就数曹氏宗祠最热闹,附近的龙灯都会到祠堂里绕柱,祈求来年平安,元宵前后还会在这里定期举办活动,教年轻人做龙灯、舞龙灯。
  如今,洋庄村对曹氏宗祠进行全面修整,并以德、孝为主题,设道德讲堂、二十四孝、孝顺媳妇、和谐家庭,并配有面向群众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政策宣传、科学和法律知识等宣传资料,让全体村民知法、懂法、用法,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祠堂还成了洋庄村老年协会和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祠堂里又传出了往日的欢声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