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

拼音:Dǒng

族谱

0

收录人数

0

浏览记录842

祠堂查询

福建福州琅歧董氏宗祠

作者:若若

阅读数:1060

时间:2019-07-10 16:59:12

福州琅岐岛位于闽江的入海处,人杰地灵, “董氏宗祠”是琅岐岛上规模最大,装饰最精美的祠堂。董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约1522年),重修于1921年,1997年又捐资重建,于1999底竣工。

董氏宗祠

董氏宗祠占地1300多平方米。整个宗祠融古今建筑为一体,气势恢宏,雄伟壮观,建筑工艺十分精湛,雕栏玉砌,富丽堂皇。

琅岐董氏的先祖董纯永

琅岐董氏的先祖董纯永,是宋太祖钦赐朝奉大夫董宗本的九世孙,他在南宋绍兴年间来到琅岐,繁衍至今有40多代了。在董氏宗祠一间陈列室的墙上,挂着董氏祖先的画像,记载了琅歧董氏一族的发源、繁衍与发展的历史。

一世祖董宗本

二世祖董遵诲

在这里,琅岐的文史专家杨东汉老先生给我们讲述了一段琅岐董姓一世祖董宗本、二世祖董遵诲与赵匡胤的故事。

“董家的祖宗是赵匡胤的部将。这是我们琅岐姓董的祖宗,第二代,叫遵诲,就是赵匡胤的部下。跟赵匡胤有缘份的。”

琅岐董氏的始祖是董宗本。董宗本,后汉时期随州刺史,是赵匡胤父亲——赵弘殷的老朋友。 赵弘殷出身将门,然而十几年里,朝代更迭,赵家逐渐衰落,到了赵匡胤21岁时,连生活也变得十分艰难。赵匡胤眼见不能依靠父亲谋取前程,便辞别父母离家闯荡,受尽世人的冷眼。他先是投奔父亲的好友王彦超,在被王彦超打发之后,赵匡胤只好来到随州,投奔父亲的另一个朋友随州刺史董宗本。董宗本是一个重情义的人,他见同僚的儿子精通武艺,而且谈吐不凡,相貌堂堂,就对赵匡胤多了几分好感,不仅收留了他,还安排他一官半职,赵匡胤自然十分感激。 但是赵匡胤在随州董府逗留期间,尽管受董宗本器重,儿子董遵诲却瞧不起他。赵匡胤自知此地不宜久留,就离开了董府。不想几年后,赵匡胤成了大宋朝的开国皇帝。在他召见董遵诲之时,董遵诲只能主动请死。原以为难逃一死的董遵诲没有想到,赵匡胤不但免了他的死罪,还费了不少心思,帮助他将失散多年的母亲从辽国接回来,送到他的防地。赵匡胤即位后,董遵诲受到重用,被授为通远军使。宋太祖不杀之恩 成就了董家几百年的名门后代,他们之间的故事也被董家人代代相传。

从今天的董氏族谱中,可寻查的有一到三世的记载 ,以及从九世祖董纯永衍传至今的族人世系。可惜的是,从四世到八世,却因为种种原因,成为断代,已无迹可寻了。

北宋靖康元年,金兵铁骑南下,攻占开封, 掳走徽宗、钦宗两个皇帝,史称“靖康之难”。随后宋室南迁,衣冠南渡,其中就有琅岐董氏九世祖董纯永,他于南宋绍兴年间从河北范阳南下避难入闽。杨老先生介绍说:

“董纯永是琅岐董氏的开基祖。南宋的时候衣冠南渡,董纯永从北方迁到琅岐。”

“帝世豢龙氏、江都旋马家”被董家人视为门第联

董家在琅岐算是名门望族,明朝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黄道周为之撰写楹联:“衣冠清节传三世,词赋声名著两都。”董家人喜欢用“帝世豢龙氏、江都旋马家”的名号暗示自己是名宦世家。“帝世豢龙氏、江都旋马家”被董家人视为门第联,频频出现在董氏厅堂之上。

董家人介绍说,“帝世豢龙氏”指的是董氏的祖先董父,他侍奉舜朝皇帝,帮助皇家养龙,因为养得很好,皇帝很欢喜,所以封董父为豢龙氏。“江都旋马家” 指的是董仲舒,董仲舒当时在江都被汉武帝委任为江都相。但是他为官清廉,他的府邸很狭小,马进去后都没有办法转身,人要下马,就要牵着马到里面兜一个圈,旋转一下,所以叫“旋马家”。

琅岐董氏先祖文风极盛,涌现出许多享有盛名的人物,被誉为“世进士”,“文学世家”等等,名人辈出,精彩纷呈。

董氏第十二世祖董烨,是宋理宗绍定年间进士,官至湖南观察判官。他的儿子董璜,是宋理宗淳佑年间进士,父子同为进士,被传为佳话,荣称“父子世进士”。

宗祠的功名牌匾

董家人对于文人儒士的崇仰是一目了然的,这一点从董氏宗祠的功名牌匾、以及遍布祠宇的书香笔墨就能窥见一斑。厅里悬挂有“朝奉大夫”、“殿直”“布政史”、“进士”、“文魁”、“武魁”、“优贡”、“博士”等名贤牌匾,琅岐董氏先祖功名显赫可见一斑。

董氏为官,以明朝时期最盛,所有登第揭榜的董家人中,以董廷钦一家最为出名,宗祠中有一幅祠联“祖孙五经博士,父子两广大夫”,讲的是董延钦和他的儿子董养河、孙子董谦吉三代联科的典故。

董廷钦,是明万历年间在江西省金溪(就是今天的抚州县)任教谕一职,因为政绩显著,后来被调往南京任国子监博士。在他任职期间,因为平反一起冤案,得罪了当地权贵,被陷计调到钦州。董廷钦在那里建平南浮桥,繁荣商业,招集流亡,发展生产,创办社学,初一、十五日还亲自到社学讲课,学风为之一变。三年后,因政绩卓著,被升为韶州府司马,却因多次仗义执言、秉公执法,得罪了当地的镇守太监,被降职调任湖南岳阳司漕运。

“帝座纶音”的牌匾是崇祯皇帝赐给董养河的

宗祠正厅悬挂着一幅“帝座纶音”的牌匾,这是明代崇祯皇帝赐给董廷钦的儿子,进士董养河的,是文物精品。

进士董养河

杨老先生给记者讲述了流传于董氏后人间崇祯皇帝与董养河之间的故事:

“这个“帝座纶音”讲的是董养河误了考试,流落在京城。巧遇崇祯皇帝微服私访,跟祟祯皇帝一起吃饭,祟祯皇帝见董养河愁眉苦脸,便问他何事烦恼。他说误了考机,祟祯皇帝便与他谈论诗词、军国大事,董养河对答如流,很有才华。祟祯皇帝就让他补考,补考以后就中了进士,做了大官。皇帝赐他“帝座纶音”匾,意思是皇帝与董养河一起谈论文章文学,军国大计,他都能够对如流很有见解,皇帝很欣赏他,就赐他牌匾。”

董文驹故居

董家最后一个进士是董文驹,史书记载董文驹“年少即有才华,赋诗气概不凡”,乾隆年间进士,后来任台湾府教授。根据《台湾历史人物小传》记载,董文驹是个品行端庄、工于字画、坦荡正直之人。他所监管的海东书院,位于台湾台南,是当时台湾规模最大的书院,有“全台文教领袖”之称。

琅岐文史专家杨东汉老先生

董氏宗祠雕栏玉砌,建筑工艺精湛

如今,董氏宗祠成为琅岐岛观光旅游的一个景点。平日里,董氏家族的人也经常在这里聚会聊天。董氏宗祠成为联系家族感情的纽带,20年前,董氏宗祠得以重建,来源于宗亲的慷慨捐赠,而宗祠日常维护的费用,也来源于董氏宗亲的捐赠,每逢重阳节,董事家族的老人们欢聚一堂,享受着老人节的宴席,有什么困难,宗亲们也会商量着帮助解决。

董氏宗祠正厅旁边的天井有一口井,井沿上刻着“董公泉”三个字,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杨老先生:

明朝嘉靖年间建的。目的是为了子孙喝水。琅岐岛旁边都是咸水,所以开个井,水是生命之源啊。子孙繁衍那么多,要喝水。

董家后裔告诉记者,“董公泉”的水泡茶很甜的。饮水思源,“董公泉”寄托着后人对先祖的忆念及敬仰。

董氏后裔和董公泉

董公泉碑文

董氏宗祠记录了琅岐董家的家族荣耀,杨老先生说,董氏家族的后人散布各地,但是每逢清明节、重阳节,董氏后裔包括在台湾的后裔便会来到这里寻根问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