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

拼音:Zhèng

族谱

1

收录人数

1

浏览记录795

姓名查询

源流一 
    汉族郑姓源于姬姓,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属于以国号为氏。郑氏远祖为郑桓公,得姓始祖是郑鲁。《史书》记载:“以国为氏,源于姬姓”。历史传说的农业神是后稷,其母有邰氏是炎帝的后裔、帝喾的元妃。《史记. 五帝本纪》记载,帝喾高辛者是黄帝的曾孙,可证,炎、黄二帝,是郑姓“血缘始祖”。《史记.郑世家》、《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均有记载:“韩灭郑后,郑国幽公,子,鲁率族人东逃陈(淮阳)、宋(商丘)之间的一小城---启封故城避难,后裔思念先人缅怀郑国,便以国为氏,姬姓改郑姓”史有郑姓。
追溯郑姓源头从“奠字---郑字---郑姓”历史演变三步曲考证:
奠字,清吴大微《说文古籀补》说:“奠字,古文以为郑字” ,“郑 ”,汤成沅《金石字典》说:“凡钟鼎古文皆借奠为郑字”。出土文物《郑伯简父鬲》、《郑虢仲鼎》等文物上“郑”字都写作“奠”字。可见,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前“郑”字时,右边都是以“奠” 字, 港澳台和海外华侨华人仍然使用 郑 。 见 图片 中 的 大陆 字形变化
郑字,到春秋时(公元前806年),周厉王长子姬静,西周周宣王二十二年时,看中了同父异母的少弟友,封侯姬友到王畿之地咸林(今陕西华县东)建立郑国,历史上才启用“郑”字,郑国始祖郑桓公,为郑字启用先源始祖。郑国,自桓公建国到康公被韩国所灭,历经十四世、二十三君、四百三十一年兴盛衰亡的历史,为郑国国史。
郑姓:到战国时(公元前375年),郑国最后一位国君郑康公与韩国争战十年被韩哀候所杀,兼并了郑国,建都新郑(今郑韩古城)。根椐《史记.郑世家》、《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韩灭郑后,郑国幽公,子,鲁率族人东逃陈(淮阳)、宋(商丘)之间的一个小城---“启封故城” 避难,后裔思念先人缅怀郑国,便“以国为氏,姬姓改郑姓”,史有郑姓,姬姓改郑姓第一人郑鲁为“郑姓始祖”,这标志着郑姓家史的开始。郑姓部分始祖世系如下:黄帝→玄嚣→蟜极→高辛→后稷(弃)→不窟→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俞→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公季→西伯姬昌(周文王)→姬发(周武王)→姬诵(周成王)→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共王医扈→懿王囏→夷王燮→厉王胡→共和行政→宣王静→封姬友(郑桓公)於郑。姬静封其弟姬友为郑伯,谥号“桓公”。郑桓公为郑国始祖。
另外,在今山东费县城东,有一支最早的郑氏,这是郑国建立初期,周王室将鲁国境内祭泰山用的枋邑交给郑国管理,郑庄公时期,郑国和鲁国将枋、许作了交换,郑国只留下“邴”(今山东费县)的地方,作为祭泰山沐浴更衣的地方,并有宗室人员驻守,郑国灭亡后,也以国为姓,成了山东早期的郑氏。
源流二
    另一支汉族郑姓源于地名,出自古褒国附庸之邑南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南郑,是西周王室卿士周桓公的封地。周桓公名叫姬揭,是周考王姬嵬的弟弟,被周考王封于周王室成周京畿内(今河南洛阳),以续周公之官职,史称周公国,亦称“西郑”,以便与位于河南的郑国有所区别。周烈王姬喜元年(公元前375年),韩哀侯尽出韩国大军灭了历史悠久的郑国,郑国王族、国民有大量逃迁至陕西汉中地区地区者,以故国之名再建了一个小方国,史称南郑(今陕西汉中),并以故国名为姓氏,称郑氏。在典籍《一统志》中称:“南郑,古褒国附庸之邑。桓公殁,其民南奔居此,因曰南郑。后为县名。今属陕西汉中府。”在周桓公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郑氏。西郑传至周惠公,他封自己的小儿子姬根于巩(今河南巩县)以奉王号,号东周惠公。周显王姬扁二年(公元前367年),周惠公去世,其少子在东部争立,而赵国君主赵敬侯、韩国君主韩哀侯分别用武力加以支持,周公国遂分裂成西周、东周两个小国,东周君主就是姬根,在赵、韩两国支持下与周显王分庭抗礼。
在秦庄襄王赢子楚元年(公元前249年),东周公国被秦国所灭,其王族后代以及部分国民也迁逃至南郑,亦以邑名为姓氏,称郑氏,与前郑氏实际上还是同宗同源。
源流三
    源于汉族和朝鲜族,部分本来就是郑姓,部分出自朝鲜半岛新罗国,少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朝鲜族主要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人口一百九十多万,其血缘与古代汉族、和生活在朝鲜半岛上的民族有关。根据近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朝鲜族经常使用的姓氏有一百四十多个,几乎全是汉族姓氏,其中郑氏的使用者相当多,与金氏、李氏、崔氏、朴氏并称为朝鲜族五大姓。不少朝鲜半岛上的人就是汉族迁徙到朝鲜半岛的,比如韩国林姓,出自中国汉族。箕子朝鲜、卫氏朝鲜,汉武帝曾经在朝鲜半岛设置 汉四郡。 从汉朝到三国、西晋 都在朝鲜半岛中北部设置郡县,著名的比如乐浪郡,玄菟郡,带方郡 ,可详见相关词条和文章。唐朝在朝鲜半岛设置安东都护府、熊津都督府、马韩都督府、东明都督府、金涟都督府、德安都督府。[1]元朝设置 辽阳行省和高丽行中书省(征东行省),中国元朝在高丽设置征东行中书省,以高丽王与元军将领阿塔海共领行省事,见《元史 卷208高丽传》,可详见相关词条和文章。远古的朝鲜半岛上的人不少居住在朝鲜半岛山谷中,至新罗国第三代国王朴儒理执政时期,开始仿汉制大肆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被封郑氏。第一个得到“郑”字为氏的,是新罗六村长之一的池白浩,得封后居于庆州(今韩国庆尚北道),其子郑熙文后出任新罗国安逸护长,当时新罗国迁都于庆州,郑氏改封在东莱(今韩国釜山金井山城),此后逐渐繁衍成一个较大的郑氏族群。后来,高丽朝鲜统一了朝鲜半岛,普通百姓也被允许使用姓氏,使郑氏在当地的使用人数迅速增多,再经过以后近千年的发展,郑氏终于成了当地大姓之一。近代时期,原生活在朝鲜半岛北部的人因当地发生饥荒而移居我国东北,形成中国吉林、黑龙江、辽宁等地的朝鲜族,其中便有大批以郑为姓的人,以至使郑氏进一步成为朝鲜族的大姓之一。另外,在宋朝时期,有郑臣保在李王朝时期出使朝鲜,后留居于朝鲜半岛的瑞山(今韩国忠南道瑞山),生息繁衍,形成又一支庞大族系的郑氏,著名的郑律成(郑富恩)就出自郑臣保一系。
除了庆州、瑞山这两支郑氏本贯,还有源出延日、海州、晋州、河东、草瑗、温阳、清州、奉化、光州、罗州、金浦、醴泉、贞州、昆阳、西设法、固城郑代等支派。
源流四
    源于蒙古族,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宝里吉特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统治下的博勒和部,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orig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多为郑氏、宝氏、李氏、吉氏等。
⑵.蒙古族正讷鲁特氏,以地为姓,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engnel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郑氏。
源流五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济礼氏,亦称纪里氏,满语为Giri Hala,汉义“正”,世居驽宜(今俄罗斯萨哈林岛)、长白山区、占尼河(今吉林梨树叶赫河支流)等地,后多冠汉姓为纪氏、郑氏。
⑵.满族郑佳氏,满语为Je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沈阳,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郑氏。
⑶.满族弼噜氏,亦称碧鲁氏、必禄氏,满语为Biru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乌喇(今吉林永吉)、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何氏、异氏、郑氏等。该支郑氏始祖为弼噜•郑德,满洲镶白旗人,世居叶赫城,清康熙年间从征吴三桂阵亡,赠云骑尉,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字首音的谐音汉字为姓氏,称郑氏,世代相传至今。[2]
源流六
    源于裕固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裕固族郑氏是族中著名家族之一“增斯恩”(增坷斯)名称的汉字同音对译和简化。
增斯恩家族原称增斯恩氏、或赠坷斯氏,后因姓氏过于繁复,便随例简化为汉姓郑。如今,郑氏在裕固族中也是较有影响的姓氏之一。
源流七
    源于哈尼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哈尼族郑氏人的姓氏来源较晚,一般认为直到明朝中叶才开始使用姓氏。据《临安府土司官志》记载,明朝弘治初年,知府陈晟把《百家姓》中开始两句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八个姓氏分别让当地的土司使用,哈尼族从此才有了郑氏。后来,一些哈尼族人在与汉族的交往中,受汉文化的影响,也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汉字“郑”,成为哈尼族郑氏的新成员。
如今,哈尼族有人口一百余万,经常使用的姓氏有三十多个,郑氏便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