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录入

134

族谱

56

收录人数

58273

浏览记录108407

姓氏查找

【台州晚报】没有杜姓后裔的杜家村

创建人:若若

阅读数:173

时间:2019-09-09 21:42:14

  2015年8月23日,即农历处暑,早晚起凉,白天依然艳阳高照。这天上午,我前往位于黄岩永宁江以北翠屏山下的杜家村探访。

  这里曾经是中国南宋名相杜范故里,也是杜姓人(按宗亲界定为“台临宗”杜氏)曾在此繁衍生息之地。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因避战祸“台临宗”族人大逃亡,事隔七百余年的今天,全村没有留下一个杜姓人——男人——种族沿续的象征。中国的许多村街以原住民的姓或初创时期人口居多的主姓人来命名。到了今天,杜家村的“杜”字与村名名实不符。

  据考证,历史上,杜氏经历了两次大迁徙。

  走读台州

  因避战乱两次大迁移

  为避黄巢之乱

  第一次迁居从河南到黄岩

  飞鸟和走兽的迁徙是为了寻找食物相对富饶之地,转移到良好的生态环境。

  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人类亦然,都是为了种族的延续,或殖民,或避战乱、天灾、饥荒、瘟疫,以及突降而至的罪祸等。比如,被鲁迅先生誉为“台州式硬气”的方孝孺,就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牵连其亲友学生870余人全部遇害,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人。不仅同族人全被诛灭,还祸及稍有关联的人。

  临近老104国道,一条自南向北4米余宽的水泥路,道口挂着标有“杜范故里”的路牌。村道两边分布着一畦农田,杂草丛生,间或竹棚里种着果蔬。此村与新宅村为邻,新宅村是明嘉靖年间(1539)南京礼部尚书、名列《明史列传》和《中国历史大辞典·思想史卷》的黄绾故里。

  台州杜姓为唐代三朝宰相杜佑后裔,因为他的孙子杜羔在唐乾符年间(874-879年),遇上黄巢之乱,为求安宁从河南迁居到黄岩院桥柏岙,这是“台临宗”杜姓的始祖。杜羔中过进士,当过节度使、工部尚书,他才华横溢,他的妻子赵氏也颇有诗才,夫妇俩有诗作被《全唐诗》收录。

  数十里迁移从院桥到北城

  自此有了杜家村之名

  杜羔的孙子杜袞由柏岙向距此数十里的黄岩北城一地迁居。杜袞将溪河称为“樊川”,住宅称为“杜曲”。杜家村之名因杜姓而来。

  遥想一千一百多年前,那时的黄岩仍留有大片汪洋,陆地面积因沙渚淤结在扩张中,永宁江的两岸间距虽逐年退缩,但仍是泱泱泽国,在汛期,涨高的潮水淹没堤岸,漫溢河浜。

  杜氏人在冲积而成的江北平原腹地开垦置田,过起耕读生活。

  杜范生于1182年的杜家村。相传出生之日,杜曲前面浊浪滚滚,滚向东海的永宁江,忽然澄清了三日。自此以后,永宁江也叫澄江,这个名字沿用至今。

  我向立地房拔地而起的村居地带走去,离第一幢民居几十米处,见到一条护村河,虽然水是静止的,水色并不清亮,但我仍想象古时流动的河道中有游动的鱼虾、爬行的小蟹。这护村河立有高六七米的城墙,墙基砌的是乱石,占三分之一,三分之二是被泥灰抹了的青砖。这护村河看起来与新宅村共有,然而,公示牌上标的是“杜家村河,杜家支河(一)(二),河长2610米。

  古时黄岩学风甚盛,有“小邹鲁”之称。

  南宋著名思想家叶适说:“县直北上,爽气浮动,花柳之丽,日月之胜,无不在江北。”南宋大儒朱熹曾来此讲学,他说:“黄岩秀气在江北,江北秀气在翠屏。”

  我原先以为此村以杜姓人居多。杜家村也建有文化礼堂,这种式样几乎村村雷同。我在文化礼堂碰到徐老伯,他说自己70岁,文革时当过村委。“村里没有姓杜的人(指男人)。只有几个姓杜的女子,是从外边嫁到本村的。”徐老伯的回答不带一丝玩笑,这让我惊诧不已。

  礼堂橱窗贴有“杜家村概况”,当中写道:村域面积约2平方公里,有14个队组,户数为369户,人口为1370人……

  佑大的杜家村居然没有一个杜姓男丁?

  杜范当丞相,为台州千年历史官位最高者

  我急于寻访南宋第一相祠,这才是此村的古文化标志性建筑。一位村姑指了指说,就在翠屏山下。

  穿过一条逼仄的巷道。在东北角,现出一处开阔地,一片铝塑板搭的工业区,估计占全村三分之一地域。工业区临路是一堵长百米的白墙,描有翠屏文化的墙画,这样的景象让人感觉是现代人造的。

  只有通向相祠的水泥路两边是田陌,方圆还算辽阔,庄稼长势蓬勃,这是杜家村现存的乡野气息。

  走近相祠,看上去如有些年份的古刹,西边阁楼挂有一口沉沉的铜钟,相祠居中,挂有“南宋第一相”匾额,立有“杜范故里”石碑。东边两间“偏殿”分别是白鹤殿、三官堂,与相祠为邻,多少分点香火。

  据杜氏宗谱记载,杜羔的第五世孙垂象是宋代台州首中进士,杜羔的第十二世孙杜范与叔公杜烨为同科进士。

  杜范当丞相,为台州千年历史官位最高者,更在于他为政刚直清廉,精忠报国、忠心为民,被誉为“道德名节冠前朝,勋业文章垂名代”的“南渡宰臣之冠”,即“南宋第一相”。杜范非常同情民间疾苦,减役税,广修水利,大兴文教,他为官30多年,家中田产未进一分,老家房屋十分简陋,由于日夜操劳,生活清苦,只当了100多天丞相就死在相位上,终年64岁,死后皇帝追封他为“少傅”,谥号“清献”。

  为避元兵,杜姓人集体外迁

  当元兵涌入中原时,抗元民族英雄杜浒——杜范的侄子,也就是文天祥的副将,在崖山血战中,因没有援兵,力量耗尽,他被打败,给元兵抓捕了,宁死不屈,牺牲于广东五羊城(今广州)。

  杜范的第六个儿子为避元兵之乱,从黄岩迁居临海桐屿广营(牛头山水库一带),杜姓族人为避难从本村迁出外逃。

  我想象那时的杜家村一夜之间成了空村,更不用说没留下杜姓一人。外姓人闻讯纷纷涌入这片狼籍之地……

  黄岩历史学会会长张永生在《杜家村》中写道:杜范的夫人黄氏是临海杜桥人,元兵进击黄岩时,黄夫人带第六子杜渊及家人逃往临海桐峙广营定居。杜家村其他杜氏族人均四处奔逃。从此,黄岩北城杜家村便没有杜姓后嗣,村名却一直没有改变。

  “现在杜家村的姓很多很杂,姓王的人较多。”徐老伯跟我说。

  在信息并不发达的冷兵器时代,某一地的族人为避祸迁入“荒蛮”之地,等到时过境迁,这一“戴罪”的族人被外人遗忘,遇上皇帝更换或改朝换代之后,这一族人坚强地存活下来,而且人丁兴旺,将异乡成为第二故乡,乃至为永久居住地。

  经过近千年的繁衍,台州杜姓之宗亲分支众多,共有三十余处,分布在绍兴、宁波、金华、福建、广东、陕西等省内外,在台州主要聚居在黄岩、临海、天台等地。

  杜家村,成了一道象征文化的符号,因杜范的盛名。

全部评论

/

赞赏

暂无更多

参与评论

参与赞赏

10元

20元

30元

50元

100元

自定义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