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录入

133

族谱

55

收录人数

57394

浏览记录106120

姓氏查找

叶氏家族两代人的磁州窑情结(中)

创建人:若若

阅读数:256

时间:2019-09-08 16:22:07

郭光华

叶麟祥 以“马革裹尸”精神自励

将生命奉献给磁州窑瓷渣堆下的那座砖墓

我知道叶麟祥这个名字,是从大坡头瓷渣堆下面的一座砖墓开始的。

在彭城街的南边有一座灰渣山,是千百年来由瓷窑场上废弃的炉渣、破碎的瓷片堆积起来的。翻过这座灰渣山的下面,有一块当地人俗称大坡头地的狭长地块。大坡头地的东边有一条浅浅的小河,地的中间有座用青砖砌成的坟墓。小时候跟随大人上坟去,总要路经大坡头地。曾在陶瓷厂工作过的父亲告诉我,那里面安放的是从北京来的叶麟祥工程师。从此,我的头脑里才有了对大坡头地上那座砖砌坟墓的深深印象,并知道了叶麟祥这个名字。

这个坟墓在那块地上静静地安放了七年。1963年8月,古老的彭城忽然遭到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雨,大坡头地边上的小河,洪水暴涨,肆虐的洪流冲垮了小桥,淹没了庄稼,也将那座青砖砌成的坟墓冲得没有了踪迹。当地彭城人都说,那是叶麟祥先生追随他的哥哥去了。不知是巧合,还是命运中的安排,因为这一年正是叶麟趾先生去世的那一年。

叶麟祥是听从哥哥的要求,追随哥哥的脚步来到彭城磁州窑。

叶麟祥小他哥哥三岁,生于1891年。从小受其哥哥影响很大,他走的人生之路也同他的哥哥一样。早年毕业于京师高等工业学堂机械科,后随其兄供职北京瓷业公司,参与考察过北京房山瓷土原料、烧制细瓷等工作。在跟其兄工作学习的过程中,他非常热心陶瓷事业,自号尚陶。

其哥叶麟趾五十年代初来到彭城后,紧张繁忙的工作加上艰苦的环境和生活条件,很快患上了重病。他舍不得磁州窑的研究事业,又必须回京治病。他叫来了正在中央美术学院陶瓷系任讲师的弟弟来继续他的工作。1952年,叶麟祥毫不犹豫,舍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来到了当时条件极差的古镇彭城。

叶麟祥接替哥哥的工作后,常以“马革裹尸”的精神自励,竭尽全力为彭城瓷业的发展而努力。

为了提高磁州窑陶瓷产品的质量,首先从解决原料入手,叶麟祥带领技术人员跑遍峰峰周边的山峰田野,勘探寻找优质陶土、原料矿藏。后来,终于在界城镇苏村,发现了质量上乘的碱石瓷土原料。

叶麟祥与技术人员一起,通过对新原料的多次配比试验,试制成功细瓷原料配方,解决了彭城陶瓷由粗瓷转细瓷的根本问题。后来,他在不断深入勘查研究过程中,又在彭城当地的白龙观、黄土岗等处发现了高级耐火黏土原料,为这个从来没有生产过耐火材料的地方,提供了资源技术基础条件。后来,彭城的耐火材料工业,曾经一度成为华北地区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竭尽全力工作

无私奉献生命

经常的野外工作和繁重的工作压力,使本来身体素质比较弱的叶麟祥又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

为了恢复、继承和发展磁州窑传统艺术陶瓷,从1953年开始,叶麟祥工程师具体组织领导了仿宋瓷的研究试制工作。那时,仿宋瓷器型、装饰无资料可考,只能参照一些“宋瓷”的画册中的图片,进行研制。他竭尽全力,寻找资料设计造型,研究装饰技法,摸索烧成工艺流程。在他的精心指导下,与吴兴让等老师傅和技工人员一起,终于试制成功数十种磁州窑仿宋产品。受到国家轻工业部、美术界的好评,并多次参加了国际展览。1954年磁州窑仿宋工艺品开始出口日本,成为建国后磁州窑最早的出口产品。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彭城,生活工作条件极

其艰苦。1952年,峰峰矿区公营企业管理局(陶瓷公司前身)成立时,在彭城文昌阁办公,条件简陋。外来的干部和技术人员,租住在老乡的破旧的平房或窑上的窑洞内,吃饭要自己做,做不好就随便在街上买点东西吃。冬天取暖要自己烧炕,火烧不好,就睡冷炕。这种状况,对从北京来的叶麟祥讲,是很大的考验。但他从来没有退缩逃避的念头,他把自己的全部心思都用在了他所钟爱的磁州窑事业上。

1956年,叶麟祥终因积劳过度,在工作岗位上心脏病突发而去世,那年他65岁。

叶麟祥工程师把宝贵生命中的最后四年,留给了磁州窑的陶瓷事业。这四年是他拼着生命工作的四年,是传承他哥哥的精神和事业的四年。《邯郸陶瓷志》这样评说他:身患心脏病,从不介意,把工作现场当战场,以“马革裹尸”精神自励……

叶麟祥在彭城工作生活了很短时间,但是磁州窑情结却深深地融入他的情感,他用真心和身体亲吻和化入了这块土地。

叶广成 扎根峰峰五十年

当代邯郸陶瓷的奠基者前仆后继扎根彭城

1952年,为了父亲的心愿,25岁的叶广成跟随其叔父叶麟祥一起来到彭城。这个曾经就读于北平外语专科学校和北平农学院研究所的青年,为了延续父亲的磁州窑梦想,宁愿放弃自己的专业,在彭城一待就是50年。初到峰峰,他在刚刚建立的彭城西大地窑场陶瓷技校任教员,为彭城解放后的磁州窑培养出了第一批专业人才,这些人后来都成为陶瓷公司和各陶瓷厂的骨干力量。为了解决磁州窑产品色釉单调、品种不多的问题,他跟随叔父叶麟祥试制高温钛黄釉。后来又与技术人员一起研制成功高温钴兰釉、高温棕釉、高温铬锡红釉等多种釉色,开发了更多的装饰颜料和技艺。

上世纪70年代以后,他长期担任邯郸陶瓷公司科技情报站、陶瓷公司研究所领导。收集保存了大量国内外的陶瓷资料,获取很多科技信息,开展了多种类型的陶瓷文化对外交流活动。他在担任陶瓷公司的总工助理、总工程师职务后,直接参与和领导了许多重大项目的技

术改造和新产品研究开发。他向公司领导提出,在陶瓷科研生产方面实行“内外结合、厂校结合、借用社会力量”的办法,壮大了科研队伍,培养了新生力量,使峰峰陶瓷产品形成了“红、黄、蓝、白、黑”五彩缤纷的装饰特色,日用瓷、艺术瓷、工业用瓷等多样化的生产格局。

积极引进人才力抓设计开发

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是邯郸陶瓷比较辉煌的一个时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才济济,群星灿烂;二是磁州窑艺术瓷界异军突起,首屈一指,独领风骚。

时任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的叶广成,为了引进高端优秀人才,利用北京亲朋好友的优势,牵线搭桥,多方寻找专业技术人员。他多次找到著名陶瓷艺术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梅键鹰先生推荐人才,最后说服了梅先生,将梅先生的助手陶瓷艺术家魏之瑜老师引进过来,到陶瓷研究所任美术室主任,这对磁州窑艺术陶瓷的恢复、发展、创新是一个很大的贡献。后来,叶广成先生又从北京、天津、唐山的艺术院校招纳到李允忠、刘珂、姚国元、韩

修竹、朱伯华、韩泉友、杜宏宇、刘立中、任双合、檀先禄、李星刚、孙瑞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再加上磁州窑原有的老艺人丁德、刘忠鸿、魏洪斌、刘润田、佟步章、闫保山等艺术家,使磁州窑成为江北翘楚集聚地,历史上最兴旺时期。有了人才,就有了成果。那时获得省级以上的科研成果新项目、新产品达到60多项。

好的创作环境和氛围,吸引了国内外一批顶级的专家、艺术家来磁州窑进行艺术创作。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郑可教授、祝大年、白雪石、陈若菊、杨永善、袁运甫、白尚德等教授和老师。中央美术学院的侯一民、邓澍、周令钊等著名画家,周思聪、卢沉、韩美林、郑予鹤等艺术家纷纷来到磁州窑,进行设计创作、文化艺术交流,传帮带式的传授。他们研制出一批具有相当艺术水准的磁州窑传统产品和创新作品,在国内外陶瓷界影响很大,深受专业人士和广大群众的喜爱。这些高水平的工艺作品已成为一个时期的典范,成为磁州窑收藏者的珍品。

这些人都是国内外著名的艺术家,每个人都是响当当、顶呱呱的一流人物。他们的介入参与,是彭城磁州窑的幸事。他们带来了艺术理念,带来了创作方法,更带来了精神力量。

那个时期的磁州窑是近几十年内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陶瓷职工达到近二万人,在国内外处于非常前沿的地位。无论是出口瓷、民用日用瓷、艺术陈设瓷、园林瓷、花釉壁画瓷,都成为全国陶瓷的主产区。

全部评论

/

赞赏

暂无更多

参与评论

参与赞赏

10元

20元

30元

50元

100元

自定义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