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录入

133

族谱

55

收录人数

57394

浏览记录106168

姓氏查找

荣耀乡里的泽上村张氏世家

创建人:肖俊宏

阅读数:407

时间:2019-05-13 07:33:28

乳山崇文尚武、劝学重德之风至清代为最盛。名门望族中,以影响深远程度论之,首推午极镇泽上村张氏家族。明洪武年间,张霖(又名张孝宣)由江苏赣榆县柘汪村随军落籍宁海城。正德年间,其第四代孙张珂迁此立村。该村人丁兴旺,至今有500余户,依然没有他姓。泽上村在清代创出了2个进士(包括副榜进士)、7个举人、13个贡生、10个廪生、83个庠生及太学生的科举成就,这种现象在境内确实是绝无仅有的。他们对邑内尊师重教风尚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

  一、张氏家族史略

  泽上村坐落于环山盆地中,村境域总面积8平方公里左右,东有纱帽顶山,西有笔架山,南有照山,北亦有小山,环境优美,人居佳地。然而,立村之前却不是这样。那时河水漫流,是片沼泽洼地,无人问津,故起名泽溪。明正德年间(1506-1522年),在牟平宁海卫从军的张孝宣(原籍江苏省赣榆县柘汪镇柘汪村)第四代孙张珂,离开城邑,来泽溪安家立业。后来,张氏人盛业兴,筑河坝,挡漫水,治理沼泽地,并把泽溪易名为泽上。泽上的含义,是出自《易经》,兑、节等卦用“丽泽”“泽上”具象,释义博学好德。由此可见泽上先人的良好价值取向。

  泽上村张氏家族,虽然几百年来没出高官显贵,但却充满了崇文尚德的人性亮点。劝学重德的家族崇尚,可追溯到泽上张姓来胶东之前。据清江苏《柘汪张氏家谱》记载,始祖碑阳正文为“明乡饮介宾张公始祖讳煌之墓。”  乡饮介宾,明清制为养老敬贤举行的乡饮酒礼,先访绅士年高德昭者一人为大宾,次为介宾,又次为众宾。可见张煌为人忠厚敦品,德高望重。张煌的六世孙生员张本立续修家谱时,在序言中写到:“虑子孙之众多,犯先人之名讳,故次序名讳于谱,以贻后嗣复,乞族人各录一册,以便遵守,以永后传。”随之确定了字辈排序:“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和平为宝贵,孝友得安详。”20个字的中心内容是忠厚、勤读、和睦、孝悌,这不单是明确辈分次序,教育后人之目的也很明确。虽然张珂泽上定居后,并未沿用此字辈,但祖上家谱对该支张氏后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走向,无疑起到了良性导向作用。

  先人立约,后人能够很好地践行也是关键。保家的前提是卫国,这是正经读书人都明白的道理。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癸未之难,清兵围宁海州,文武官员和士绅名流倡义守城。泽上儒生张瑨,没有官职,家又在南乡,远离战场,完全可以避难。然而张瑨却承担守城之责,分守州城东南隅,直至战死。

  和平年代里,泽上村读书育人之风更是兴盛。泽上建村不久,有了安定的环境,张珂之子张文举(1514-1579年)就延师训子,并为后人建造了最早的读书之地——南学,成为泽上儒业之始。其长子张昆也以诗书振家声,二子张跃更是考得郡庠生,成为泽上最早读书成才之人。到了清代,族中很多以诗文著称的饱学之士,设教乡里,教授生徒。在他们的不断调教影响下,泽上人才辈出,读书成才成为家长、孩子的人生追求。清康熙年间,其村张僴(字毅卿)一家,就是远近闻名的读书家庭。

  张僴本人及其7个儿子连续考中廪生,其中有两子升为贡生,一子考中举人,一子考中进士,因此远近闻名。在教育后代方面,张僴之父张云鹗很有见地,他这样教子:“不做官可,不做秀才不可;做秀才,须做好秀才。”张僴深用自励,他也曾有教育后人的一段话,后世尊称为《毅卿公彝训》:“念我曾祖之德厚矣,阖社无不感恩者。逮我伯祖与我祖,劳逸分而士庶以分。盖我伯祖安于家食,我祖则求师远方,然力农则优游林泉,力学而得显名黉宫,皆先泽之所致也。我父之立身之食报,略与我祖同;我大伯、二伯之立身之食报,略与我伯祖同;独我三叔,则父子贫饿而死。盖三叔不务生理而专事赌博,既贫贱矣,不知自责,而归咎于祖父,不拜节,不扫墓,而且伐坟茔之树木以为薪,曰:‘祖宗不顾我,我即可以不敬祖宗。’呜呼!后之子孙可以观矣!大抵前人善为创,后人当善为守。知自奋,则可以为士,可以为宦;知自守,则可以免于饥寒。若自暴自弃,则为乞丐,为饿殍矣,可不畏哉!可不戒哉!此吾曾祖以来兴衰之由也。爰志之,以训诸孙。” 张僴从正反两方面对后人进行激励、警示教育,恳切之情,跃然纸上。张僴的后人,虽四辈做官,却严守祖训,勤政爱民,两袖清风,家中没盖一幢官宅,因此民间称泽上为“穷香墅”村。

  综观泽上的历史,这是个名副其实的书香之村。据清《宁海州志》、民国《牟平县志》及泽上村张氏家谱不完全统计,自明代建村至清朝末年,全村获生员以上学位的共118人,其中明代2人,清代116人(进士2人、举人7人、贡生13人、廪生10人)。有官职者18人,有名望的教师11人。另外还有多人精通医术、书法、绘画等。他们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张需讷、张崧等文化名人。民国时期,泽上有张子正等从政、从教人士10多名。泽上村移居外地的人口很多,仅析居本县的有:午极、马家夼、南庄、北庄、西庄、中庄、塔庄、杨家庄、张家屯、东柳家、西柳家、石字岘、于家、崔家沟、芦家、马台石、育黎、帽张家、东驾马沟、张格庄、张家庄、西北庄、巫山等村。迁出人口的学业情况未做统计,当年中共胶东特委书记张连珠(1904-1935,文登市南长岚村人),著名国画家张潭(1912-2005年,乳山市西北庄村人)等名人祖先皆系泽上村。

  二、张氏家族人才辈出

  光绪九年(1884年),泽上族中长老并诸青衿和绅士,合议筹建张氏祠堂。经多方筹资建成了一座占地500平方米,造型古朴、典雅的张氏祠堂。整个建筑由正堂、耳房、大堂等组成,腰线之下采用的是大块条石垒砌,腰线之上则是青砖到顶。正堂大门贴“姓氏连天旧,垣墉扫地新”的红纸黑字门联。正堂前院有两道门,临街第一道门是园门,第二道门是五檩过道门。从此,每年腊月三十早上,迁往外村的张姓前来上宗;晚上,本村族人拜宗祭祖;从早到晚,来人络绎不绝。祠堂所存的图表式宗谱和历代续修的谱书,记录了众多令张氏后人引以为荣的先贤前哲。

  张僴(1639-1726年),字毅卿,泽上张氏11世,以子贵,敕封文林郎;以德重,敕封神道碑。张僴治家有道,教子有方,家业兴旺。“公生而魁梧,性严毅,与人坦诚。设教乡里,多所成就;族人从学者,不问束脩有无,一如教子者教之。吾家书香之盛,实基于此。”张僴的7个儿子中,长子需譓,康熙廪生;次子需讱康熙(乙酉)举人;三子需谦,康熙廪生;四子需讷,康熙廪生、进士;五子需詂,康熙贡生;六子需调,康熙廪生;七子需谘,康熙廪生拔贡生。传说他们父子都中试廪生后,有一天,张僴和7个儿子在一块泊地里耕种。父亲扶犁,7个儿子拉犁。有一位远乡过客,见到这种场面,久视不离,等他们休息时,上前夸赞说:“真是一台好犁犋!”张僴笑而回答:“是啊,牟平南乡还没有我这台好犁犋呢!”八大廪同犁耕地,成为一段久传不衰的佳话。

  张需讷(1668-1745年),号敏庵,张僴第四子,康熙己卯举人,己丑(康熙四十八年)三甲第42名进士,康熙六十一年授文林郎,任四川省西充知县。清代著名文人宫卜万《牟平遗香集》卷七中称其最为优秀:“敏庵兄弟七人皆负文名,每试并列前茅肩相错也,敏庵天资超异,尤称白眉。”“公生而明慧,未弱冠入庠,为诸生试辄冠军。所为文脍炙人口,学者宝贵之,若寸金尺璧。出任四川西充与年羹尧不合,未几被罢官回家。教授诸生,多有成就。”

  张崧(1697-1758年),字洛赤,号钟峰,张僴之孙、张需调之子。张崧自幼聪明好学,“甫弱冠即岿然成立,文名甲东海”。清雍正四年(1726年)中举,翌年明通榜。张崧既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传统文人,又是一个学者,除了古代学者通常的经史诗文外,他还关注自然,研究当地山川地理和动植物,甚至还探讨潮汐成因等,有点像以前欧洲的博物学家,这在中国古代是比较少见的。乾隆十六年(1736年)被聘为登州瀛洲书院山长,所奖拔弟子多为名士,声望日高,著作日富。此期间先后有《眼学堂诗集》《山蚕谱》(二卷)、《向若新稿》《幼海风土辨证》(十四卷)、《旅食贤已录》(五卷)、《白蜡虫谱》《修志管见》《北菌谱》(二卷)等著作问世。这些著作既有文学方面的,也有自然地理方面的,写作重视务实,善于辨证。虽因无钱大都未能刊行,但历来为史学界所重视。乾隆二十年(1755年),出任河南滑县知县,勤政为民,洁身自好,竟积劳成疾,于乾隆二十三年卒于任上。灵柩返里时,滑县士民设帐沿路相送至开州。张崧的后人和学生均深受其影响,为民勤于耕读,为官清廉爱民。张崧的学生冷泮林为老师撰写的墓碑碑文:“先生讳崧,号钟峰,字洛赤,世居宁海泽上村。由廪生登雍正丙午科贤书。德行文学,师表一郡,为瀛州书院山长,门下多知名士,泮林自幼受业焉。授河南卫辉府滑县知县,抚字心劳,滑人称为神君,未三年,以勤卒于官。娶王孺人,夏村儒童廷楷公女,三岁而孤,稍长识大义,泣请于祖父,立堂兄士俊以奉父祀。及于归后,承两世欢,存没俱无间言。先生暨孺人俱以康熙乙亥年生,越乾隆戊寅年,先生卒于滑署。舁榇归里,葬东南茔。至壬辰年儒人卒,徙于兹阡,合窆焉。子三人:长启愚与泮林为同年友,次幼愚增广生员,次复愚太学生。孙九人:启愚出者四:在文,邑廪生,先孺人殁,在华、在蓬、在都。幼愚出者一:在瀛。复愚出者四:在豫、在田、在涧、在阿。曾孙二人:诵芬在文出,发先在瀛出。乾隆甲子科举人拣选知县受业门生冷泮林沐手撰文。”诚如碑文所言,张崧“德行文学,师表一郡”,他的事迹与著作,皆为家乡人极其宝贵的财富。无疑,在泽上张氏众多才子中,张崧名气最大,影响最为深远。

  张启愚(1715-1797年),字鲁思,张崧之子,乾隆九年(1744年)中举,曾任四川大邑县知县。他非常重视教育,甚至捐出自己的俸禄办学校。大邑是三国时蜀汉名将赵云死后所葬之处,乾隆四十二年,张启愚在任时重修其墓,并作长诗《重修汉顺平侯祠墓》,立诗碑。直隶灵寿县知县李洪祖曾撰文云:“公,钟峰公之长子也。钟峰学冠一郡,居官清白,有遗爱,公克继之。为文操纸笔立就,兼工诗赋,人争延为师。其入词垣掇巍科贡成均者济济然,门墙桃李也。晚得大邑令,方正不随时趋,惟以爱民好士为务,居五载,以不能媚上官谢病归。”改就莒州学正。有《南行集》《入蜀集》《遂初稿》《遂初驿程记》等著作行世,《遂初稿》《遂初驿程记》被收入2009年山东大学出版社《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第三十四册。

  张存素(1783-1835年),字守拙,泽上十六世,嘉庆癸酉科拔贡生、癸酉科举人,历官荏平县教谕、东昌府教授,敕授文林郎。谱书称:“公姿(资)性稍钝而勤学苦读,忘寝废餐,无间寒暑,学识惊人。设教乡族,循循善诱,门生步入仕途甚多。”

  张树望,又名圻,号桐轩,泽上十五世(生卒年不详),道光23年(1843年)中举。博学,工诗文。其父早年讲学京师,他跟随父亲寄居顺天宛平县读书。道光年间,由庠生中举人,凭才华被一位亲王聘为家庭教师。《泽上张氏族谱》称他“平生俭以持己,和以与人,谨慎处事,方正敦品。”张圻在王府十几年,教学认真,诲人不倦,德行文学,备受王府众人好评。他在教学中,不但传授书本知识,还自编教材,予以辅导。后来,他把积累的资料,经过加工整理,汇编成册,出版了《桐轩文集》《桐轩尺牍》《桐轩外书》等共30卷。张圻在王府期间,结识了许多清廷要员,清同治年间一甲进士张之洞初在京城为官时,于道光二十三年遇到在亲王府任教的张圻,互问起祖籍,当之洞得知张圻为山东宁海州泽上村人后,欣喜万分,告诉张圻,他远祖就是宁海州泽上,明万历年间迁直隶郭县红河店(今属河北省南皮县),次迁南皮县双庙村。张圻为此特回村查张氏谱书,确有张氏六世添禄于明万历年间迁居红河店的记载。随后,泽上张氏族人亲去南皮县双庙村查访,该村张氏亦有先祖由宁海州泽上迁居之传闻。民国初年双庙村曾有人来泽上村拜宗祭祖。但今查《南皮县志》中的张之洞传,泽上村村民传闻与《南皮县志》记载张之洞祖籍有悖,究其何因,待考。张圻在亲王府教书十多年,后返乡归里,自设一个书屋,额曰“亦庐先生”,招纳了十几个学生,继续他的教书事业。后来又集中精力续修张氏族谱,记载了张氏族人的世代血缘关系和业绩,展现了世人的嘉言懿行,及耕读为业、勤俭持家、从政为民、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全书16卷,约17万字,他起草整理,工笔抄一墨本,语言中肯,书法秀丽,族人无不颂扬其功德。张圻一生未有子女,临终前,他把为自己写好的碑文托人送给白石村他的学生,嘱咐为其写碑文。因为他对村有功德,族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从他的碑文看,书写特别,碑阳的上方用篆字竖写横排“亦庐先生暨配孙孺人墓”,下方楷书竖写300余字的自撰碑文,撰文和书写人都用隐名。从内容上看,对事业:“驱驰名场十余年,暨举于乡,一上公车未获售”;对朋友:“立交契独重意气”;对著作:“有娱有创有义”。最后称:“登名山酌芳醪吟,太白笑而不答之,句呼亦庐先生如或观之矣。”可见他一生为人敦品修德。

  张仁选(1853-?年),泽上十六世。家谱记载“恩荣七品”,却终生从事木匠工作。童年时就拜师学习木匠技艺,学成后带着两个弟弟干起了木工营生。张仁选技艺超群,成为名扬四方的能工巧匠,被称为“大木匠”。泽上张氏祠堂即由张仁选设计,他兄弟三人承做了所有的木工活。祠堂的正堂是砖木结构,竖立架子五檩房,红色的方木梁,圆木檩和椽子,飞檐起脊,十分壮观。传说清光绪年间,他给牟平县大河东村举人王明萼修建“仪凤山庄”,遇到了同行“冤家”。张仁选兄弟三人带领徒工做出的房架,受到东家和众人一致好评,但却遭到另一帮木匠的诋毁。他们暗地里把张仁选做好的房架中的一根香椿脊木偷偷截下一小块。竖立房架的头一天,张仁选发现中间的那根脊木短了三寸,料想一定是存心不良的同行在捣鬼。他没有声张,迅速差人回村借来一根香椿木,连夜加工,使之和原脊木相仿。第二天竖房架时,仪式隆重,观者如云。众工匠聚而叩拜,东家与众亲友相拥庆贺。一座五檩房的房架在鞭炮声中缓缓升起。只听张仁选高喊一声“明间那根脊木短三寸,给我扯一扯。”只见两个徒工抬着一根挂着红布和铜钱的香椿脊木用力一扯,严丝合缝地安在了柱上,众人齐声喝彩。那些同行本想让张氏兄弟出丑,却反而让其大大地露了脸。那年秋天,在王明萼家承做八仙桌子时,徒弟不慎把一条加工成形的桌子腿锯掉了一寸多,另找木料木质不配。张仁选急中生智,把四条桌子腿都截得一般长,另用木头精心雕刻了四只蛤蟆,用木榫胶合在桌腿底脚上,化腐朽为神奇。

  泽上张氏立村500多年来,家族保持着浓厚的读书氛围,历代成员爱读书、常读书,有良好的读书习惯。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村中先后有近200人考入高等学府。如今,这些人中有绝大部分已经离开了泽上,分布于祖国各地,在为国家做贡献的同时,也把泽上人的风采带到大江南北。在读书的同时,泽上张氏一脉更是重视道德修养,模范践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有两人入选乳山市十佳文明市民。泽上村张氏及其析居生活在境内其他村的有近万人,他们淳朴的家风、勤俭清廉的传统,也影响市内其他姓氏家族,为乳山崇文重教社会风尚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

  (待续)

全部评论

/

赞赏

暂无更多

参与评论

参与赞赏

10元

20元

30元

50元

100元

自定义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