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录入

135

族谱

56

收录人数

58273

浏览记录109246

姓氏查找

福建漳浦林氏宗祠见证两岸根缘 成寻根探源乡愁地标

创建人:若若

阅读数:219

时间:2019-06-11 15:54:00

林姓是漳台第二大姓,两岸林家一脉相承,枝繁叶茂,历代名人辈出。作为两岸林氏后裔血浓于水、宗族情深的历史见证,林氏宗祠成为漳台两岸林氏族人敦宗睦族、寻根探源的乡愁地标,也是维系两岸根缘的亲情纽带。

  在漳州市漳浦县,林姓总人口达14万多,是林姓的大县。明清时期漳浦林氏大量迁徙台湾,宗支繁多,族裔兴盛。明崇祯年间的林泗,郑成功时期的林超,康熙年间的林委、林云、林振,清康熙末年至乾隆时期的林秀俊以及雾峰林家等都是来自漳浦。
漳浦林姓多为晋代林禄公后裔,著名的有莆田游洋林昌后裔的“路下林”,长乐后市林慎思后裔的“乌石林”,莆田九牧后裔的“港头林”,开漳林孔著后裔的“新 路林”等。漳浦林氏宗祠涉台渊源深厚,早年移居台湾的漳浦林氏先辈,从家乡带去祖宗神主,在居住地建造祠堂,他们大多沿用祖地堂号,续写祖家族谱,因此漳 浦林氏宗祠也是两岸众多林氏后裔的共同祖祠和精神家园。

  海云家庙规制恢宏

  海云家庙亦称乌石大厅,位于漳浦县浯江村。由林普玄等创建于明正统十三年(1447年),此后历代多次维修。海云家庙坐西北向东南,为三进五开 间悬山顶,建筑面积达1080平方米。整个建筑沿中轴 线依次为大埕、门厅、前堂、天井庑廊、正堂、天井、后堂等,建筑规格极高。家庙设大门及左右偏门,墙斗镶高浮雕麒麟图,明次间墙面采用木棂窗。正堂设祭祀 祖先的神龛,堂上悬“探花及第”“进士”“旌表贞义”等匾额。左次间供奉有明万历间南京礼部尚书林士章坐像。海云家庙规制恢宏,为闽南地区祠堂建筑所罕 见。
据记载,乌石林氏始祖林安(晋安郡王林禄公第二十八世)于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4)由长乐后市迁徙漳浦浯江西径(今岩埭社)。林安传四子,分衍 四宗,俗称“四世开四宗”,四宗均称海云家庙,其中以乌石海云家庙为大。明清时期,乌石共出进士11人,举人25人,贡生、太学生40人,科举仕宦80多 人,为古时漳州府最显赫的望族之一。
历史上乌石林姓有不少人东渡台湾,分衍至台北、台中、台南、高雄、凤山、宜兰、彰化、南投、基隆、云林等地。如明崇祯年间的林泗,郑成功时期的林超,清 康熙年间的林委、林云、林振等,雍正年间的林协、林捷、林良三兄弟,乾隆年间的林笃、林道等。目前,乌石林氏在台裔孙有上万之众。

  路下林家枝繁叶茂

   路下林氏家庙位于漳浦县深土镇路下村。家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为二进三开间。整个建筑由大埕、门厅、天井庑廊、正堂组成。堂上正 中悬“崇燕堂”匾,两边是“武进士”及“父子总镇”匾,祖龛两侧对联有“十德堂中深树德,九龙门内再腾龙”等。祠堂两侧龙虎门上的石雕颇具特色,一边雕刻 有万字纹门臼,一边是喜(鹊)乐(鹿)图案。
路下原称鹭厦,因路下始祖林大用祖祠设于路下,故称路下林。路下林的祖源在旧族谱里没有详载,目前大多将其接在晋安郡王林禄公(274-357)第十六 世林昌公派下。路下始祖大用公生子亨、子贵、子贤、子慕、子华、子德、子渊七子。元末兵乱,兄弟散居各地,子亨居七都桔林、苦竹(今赤土乡),分衍灶山东 平、大水堀、园头,支分沙西五社、古雷五社。子贵居路下守祖,传东庵、庵下梧、车鳌、绥安麦园埔、长桥春光龟湖、溪内田厝等地。子贤居七都桥头,传衍赤土 下宫、分支海澄普贤、港尾世林、马坪仙都、后焙、东山浯垄、港西、九都后姚、下堀。子慕居平和五寨埔坪,支分龙峰头、侯门,传衍深土后戴、旧镇东厝、盘陀 上洞、南浦乡、中西林场、石榴崎溪。子华居石榴攀龙,传衍胜利、温斗、六鳌、台湾台中、台北等地。子德居赤湖,传衍田墘、湖西尾山、西丹,清初“迁界”时 返居山尾。子渊居霞美,支分东山康美、芗城康山等。

   路下林枝繁叶茂,后裔众多,子孙分衍达9万多人,占漳州林氏人口的26%,为漳州市林氏最大支派,号称“人丁一斗麻”。路下林姓于清初开始移居台湾,之 后多次大量入台,后裔主要定居于彰化、台中、台北、苗栗等地。清初台湾淡水厅大甲社大垦主林秀俊,清朝兵器专家、台湾水师副将林亮,平和埔坪渡台的雾峰林 家,著名经济专家林毅夫等均出自该派下。
攀龙林氏渡台凤凰
攀龙林氏家庙又名“龙山堂”。祠堂始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初名“龙辉祠堂”。家庙坐南朝北,为二进三开间悬山顶,建筑由门厅、天井庑廊、正 堂组成,建筑面积达500平方米。龙山堂神龛两边楹联为“鹭厦分居六百年前开基可考,龙山启族廿二传后衍派无穷”。大堂柱联为“历年六百余燕翼贻谋洋洋如 在,传世廿二后崇功报德念念不忘”,大堂横梁正中悬挂有林丰正题写的“源远流长”匾。正门对联为“鸯树芳传根深蒂固,瓶池水满源远流长”。
在攀龙村流传着“凤凰渡台”的美丽传说。清康熙五十二年(1720年)攀龙林氏第十二代孙林秀俊(号成祖,又号天成),移居台湾淡水厅大甲社。林成祖到台 湾后,招募人员开荒造田,由于他吃 苦耐劳又善于经营,农田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几年间在台北盆地开垦出农田数万亩,年收租谷达十多万石,成为当地的大垦主。此后,林成祖又投巨资开凿大甲圳、 大安圳、永丰圳等沟渠,总长度达数十里,引水灌溉农田万余亩。由此林成祖家族兴旺发达,富甲一方,其事迹被载入《台湾通史》。林成祖作为攀龙林氏六世祖凤 公后人,被两地族人尊称为“凤凰”。此后凡是攀龙林氏后人都被称为“凤凰”。
台湾前国民党副主席林丰正的祖籍地也是攀龙村,林丰正是攀龙林氏的第十九代孙,他把自己和台湾的攀龙林氏宗亲都称作“攀龙人”。台湾攀龙林氏后人热心祖地公益事业,曾先后捐资重修攀龙“龙山堂”以及捐助村老人活动中心、村小学等公益活动,两地宗亲往来交流密切。

  黛峰家庙人杰地灵

  港头林,又称黛峰林,祖源出自唐九牧长房一世祖林苇,后裔林天孚(晋安郡王林禄公第三十世)居漳州东门外白马庙(诗浦社),传至五世林友清(字 泉)于元至正年间(1341-1370)从土白(今龙文区步文镇)迁徙漳浦佛昙,入赘十七都郑主簿家,后移居港头社黛峰山下开基,后人奉林友清为黛峰林开 基祖。
港头林姓的宗祠名黛峰家庙,号“善庆堂”。家庙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隆庆三年至六年(1569-1572)重修扩 建。家庙坐东北向西南,为二进三开间悬山顶,面阔15.8米、进深25.6米,建筑面积405平方米。整个建筑以门厅、天井庑廊、正堂组成,内为台梁木结 构。正堂上悬有“翰林院庶吉士”“进士”“文魁”“武魁”等牌匾。门厅立有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山东布政司右参政王春泽撰文的“黛峰林氏世祖祭田 碑”,以及为四世公林表所立的“邦伯坊”字板。
港头人杰地灵,历代英才辈出。港头“四世三知府,二总兵”更是声名远扬。林表为明成化五年(1469年)进士,官至兵部郎中、黄州知府;六世林敬为嘉靖 三十三年(1554年)进士、官至长沙知府;七世林绍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官至兵部郎中、长沙知府、山东按察副使。明清之际不少港头林氏追 随郑成功入台,定居于台北一带,此外在潮州、南澳、漳州、南靖、晋江等地也有分衍。

全部评论

/

赞赏

暂无更多

参与评论

参与赞赏

10元

20元

30元

50元

100元

自定义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