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

拼音:Lin

族谱

0

收录人数

0

浏览记录800

祠堂查询

广东省吴川市兰石镇庄艮庄南村林氏宗祠

作者:若若

阅读数:457

时间:2019-06-11 17:07:35

庄艮林氏宗祠位于吴川市兰石镇庄艮庄南村。始建于明代隆庆五年(1571),民国二十年(1931)重修。坐东向西。宗祠为砖木结构建筑,三进五开间,面积1417平方米。宗祠门面装饰以灰塑浮雕装饰,图案有龙凤、荷花、葵花等。整体布局合理,至今还保存民国二十年重建时的建筑风格。该宗祠也是吴川现存规模较大,具有民国时期岭南建筑风格的宗祠建筑。

中文名称庄艮林氏宗祠  地理位置吴川市兰石镇庄艮庄南村占地面积1417平方米类    别宗祠建筑始建年代明代隆庆五年(1571)建筑结构砖木结构
建筑特点
据族谱记载,五百多年前,庄艮最初的几代已建有式微的祠堂,到了十七世素竹公在明末才开始率领族人兴建规模宏大的祠堂。期间不断维修,至公元1823年(道光三年癸末)重建,至民国20年(1931年)又重建,经过两次重建,大体就是我们现在所见的样子。如今这座重建于民国20年的庄艮林氏宗祠,是在原址的基础上按旧如旧重建的,建筑面积1443多平方米。规模规格、雕刻装饰、构思结构以及精巧、气派,尤其是大开三门,作为解放前的祠堂建筑,在邻近一带的乡村中是绝无仅有的。村干部说,省知名文化人士言如此祠堂在省内也不多,大概只有二座。祠堂座东向西,背后是庄艮大村,左右各有一些小村庄.前面是一望大田野.方圆约十里。这大田野的独特之处,是远处四面都被房屋围住,若临空俯瞰,可构思为一个大绿洲,或金环中的绿宝盆,或乡村中的田园画——祠堂就是座落在这令人产生无限暇思的环境中。
庄艮林氏宗祠(鸟瞰图)庄艮林氏宗祠(鸟瞰图)
祠堂门前的广场,村人说曾建有一个戏台,过去邻近几条村的人曾来看大戏和电影。广场宽广,可摆200大桌酒席。广场前面左右两角的田野上,各有一口小水塘,每个水塘的外侧都间种着30棵大椰王树,犹如拱卫着祠堂似的哨兵,祠堂右边约半里之处,还有一口小水塘,小水塘的外面是一张半月形的大鱼塘,大鱼塘有水道与前边的农田相连,起灌溉之便。 
站在正面对望祠堂,感觉上似古代宫殿式样。祠堂宽近五十步,中间主体部分约占总体的五分之三,两边各约占五分之一的对称的附属部分,是作贮藏等作用的房室。主体与附属部分有一共同墙壁相连,浑然一体。
主体为骑楼结构,骑楼宽约一米五,即使大雨天雨水也不易淋到大门上。骑楼高看有4米上下,再至祠顶又有近3米,加上一字排开的七拱五门,主体部分的30左右幅灰雕图案,三门门匾,大门对联,不难看出它的气派。
祠堂三个大门的门楣上都镶嵌着门匾,左为“双阙遗闾”,右是“九牧流徽”,都与林姓来源有关。据《九牧林氏渊源简介》记载:闽中望族莆田九牧林氏,源远流长。东晋初年晋安林始祖禄公入闽,传十世隋右丞林茂,由晋安迁居莆田北螺村。又五世而至万宠,唐开元间任高平太守,生三子:韬、披、昌。韬公之孙攒,唐德宗立双阙以旌表其孝,时号“阙下林家”。披公唐天宝间授太子詹事,赠睦州刺史,由北螺迁居澄渚乌石(今析出属西天尾镇龙山村),生九子苇、藻、著、荐、晔、蕴、蒙、迈、茛,皆官刺史,世称“九牧林家”。中大门额匾为“林氏宗祠”,对联是“庄族宏开天锡祚,艮山毓秀地钟灵”。据传该对联为清朝状元林召棠所作。
祠堂大门以上的墙体,被六根大柱分隔着,被分隔着的部分以及各柱及其顶部,部嵌刻着各种各样的图案。由于墙体经历近百年的风雨,灰白的墙色变得斑驳,有些图案要细心才能辨认,大致有藏龙、卧虎、奔鹿、飞凤、神狮、鳌鱼、蝙蝠、麒麟、明珠、金球、彩带、芙蓉、牡丹、仙桃、书玉,等等,这一堵墙,有如此多的图案,且形神俱佳,不能不让人诧异。加上附属部分的纵列排水瓦楞相衬,真似一堵气势泓大的巨幅雕屏。
从侧面看,祠堂形似伏狮,门顶上那些高高隆起的灰雕,犹如狮子头上蓬松的发毛。整个祠堂前高超过7米,中缓后又高,很像一个雄狮伏在田野的前面。 
据说,祠堂主体右边的附属部分是民国重修的。而与左边同样大小的右边附属部分是后来一一也是解放前加上去的。当走到祠堂的后面,细细的看就能辨别出来。
建祠堂的红砖,是当时闻名遐迩的“梅菉草砖”,或者还经过挑选,表面看去砖的颜色全一致,大小划一,找不到一点瑕疵。砌砖的浆料推测灰沙为主,但砖缝却与砖的色泽相同,又无灰白点,令人惊叹它的完美。然加上去的左边部分,总体上与原来的协调,但仔细看是有少少不同的。
三个主体大门(主体建筑三门,附属部分二门)各门都有半米高的石块活动门槛,约5厘米厚的朱红大漆木质门扇,门扇已经陈旧,斑驳破损。较具特色的是各门底下两边向外伸出的方形石座,石座前方刻着吉祥图案。
祠内主建筑为三进,前后高,中间稍低,各相对独立的部分以金字式架构为主。三进之间以两个天井分别间开,前面的天井呈“凹”字形,似两条小路直通中进;后面的天井为长方形。横向亦分为三部分,主堂及两边的内廊。内廊的前半部分是露天的,增加了祠堂的采光度,天井处有近米高的短墙,大概是用于拦雨。
左有的附属部分虽然比中间主建筑矮,却同一样长。附属部分各边有五间大室,室门外是一条邻着主体部分的窄小长廊。祠内环环相扣,通行自如,并可在五个门口出入祠堂,可见当时设计的匠心独运。祠堂内共有36根大柱,内中的单元就是用柱分开的。 
庄艮林氏宗祠,三门宏开,主体附属三部分,祠堂内三纵三横结构,无不与三有关,而艮是山之解,三山同韵。整个祠堂三十六柱,是三的12倍数。当然这是写作者的想象,未必与该祠有关,自觉得这样有趣罢了。
主堂即后堂的墙壁上镶嵌着一个大“福”字,前面和两边近墙处是列祖列宗牌位和香案,有一张很大的供桌,此外没有其他闲杂的东西,显得很清雅。中堂中间两边上,各有一个凹室,褂着两排远祖的画像。
祠堂曾作为七区庄艮乡府,也曾作为学校,村中莘莘学子在此攻读,解放初期文革期间祠堂亦曾遭到损坏。保护、维修、恢复庄艮林氏宗祠也许是林姓宗亲的愿望,若作为文化遗产去保护,那就是社会职责了。